天天av影院免费看,亚洲无码片日韩无码片,av人妻无码网站,中文字幕美熟少妇

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 | 蔣華良院士: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在科研一線奔跑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李泓冰 黃曉慧
2022年12月27日16: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著名藥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蔣華良走了!

2022年12月23日15點54分,因突發心臟驟停搶救無效,蔣華良在上海逝世,終年57歲。

噩耗,讓科技圈一片驚慟。

身為戰略科學家,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在科研一線“奔跑”

“AI制藥發展日新月異,讓我們有跟不上的感覺,要盡力去做。”12月13日,在首屆生命科學院士高峰論壇上,蔣華良院士在題為《AI賦能藥物研發》的演講中,介紹他帶領團隊研發的計算機模型TransformerCPI,能基于蛋白質序列信息預測藥物的靶標作用,這是當前全球借助人工智能研發創新藥的前沿技術。

沒想到,這是57歲的蔣華良,留給世人最后的定格。

本來,24日是蔣華良院士作為專家組組長推動的化學生物學重大專項匯報會。噩耗傳來,大家決意取消,以寄哀思。北京大學張禮和院士發朋友圈寄托哀思:沉痛悼念我國卓越的藥物化學家蔣華良院士英年早逝,蔣華良院士為我國藥物化學和化學生物學的發展都做出了杰出貢獻,他的逝世是我國藥學界和化學界的重大損失。

自2010年始,蔣院士力推化學生物學學科建設,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生物學重大研究計劃,將一批從事化學、生物學、醫學與藥學的學者凝聚在一起,為了人民生命健康攻堅克難。該專項在第一階段以優秀結題,毫無異議地進入新階段。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原化學部、現交叉學科部常務副主任陳擁軍教授說:“蔣老師對此付出大量心血,惠及整個科研群體。逝者已矣,給我們留下無盡的悲傷與思念。”

據陳擁軍回憶,蔣華良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十一五”啟動的首批(2006年)重大研究計劃“基于化學小分子探針的信號傳導過程”專家指導組專家,也是該計劃最初設想的始作俑者之一。該計劃的實施傾注了他巨大的心血,歷經八年以優異成績在2015年結題后,蔣華良又馬不停蹄作為新啟動的“十三五”重大研究計劃“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與化學干預”專家指導組組長,開始了推動化學生物學向更高層次發展的新征程。正由于兩個重大研究計劃的實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在2016年建制成立化學生物學交叉學科。

“蔣先生是一位戰略科學家,他總是站在國家整個醫藥戰略的高度,為醫藥產業謀篇布局,對于科技前沿的新動態和新發現,他總是敏銳地捕捉并能很快找到切入點開展研究。”對于在創新藥研究領域深耕幾十年的上海藥物所研究員柳紅而言,和蔣華良院士一起做研究的場景歷歷在目。“做人、做事、做學問。這是嵇汝運先生、陳凱先院士、蔣華良院士,幾位導師經常教導我的,也是我反復對我的學生們說的。

在科研生涯中,他一直在探索世界前沿、傾力推動我國原創新藥研發能力提升。“2013年至今,全球獲批上市的原創藥有175個,中國只有6個。”為了改變和突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在科研一線“奔跑”,拼盡最后的力氣。

他的離去,讓很多同行扼腕痛惜,說得最多的是,“難以置信,無法接受。”

2006年,41歲的蔣華良研究員入選首批上海市“領軍人才”。中科院上海藥物所供圖。

睡在實驗室的“拼命三郎”,“燈照催人老”

在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有個雅號,“睡在實驗室的‘拼命三郎’”。

在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有個雅號“睡在實驗室的‘拼命三郎’”。這位從江蘇武進鄉間走過來的赤足少年,“勤奮”是鐫刻在他生命里的烙印。12歲時,他從《人民文學》上讀到介紹數學家陳景潤的文章,陳景潤在六平方米的亭子間里“十年磨一劍”,摘取“數學皇冠”的情景,“數學之美”、“追求科學皇冠上的明珠”深深地震撼和影響了蔣華良,他立志要當數學家,并自學數學,希望高考能考上數學或理論物理學專業。

1983年,蔣華良在中學老師的勸說下改報南京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走入了另一片奇妙世界。從小對探索自然的癡愛,讓蔣華良的科研大受裨益。

1993年,上海藥物所實驗室的計算機設備安裝后,珍貴的機時讓蔣華良廢寢忘食。為了“獲取”更多的機時投入科研,蔣華良索性晚上就睡在實驗室,且一睡就是五年,直到1997年底他的愛人從常州調到上海。他沒有節假日,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博士畢業時,蔣華良發表了十余篇論文,博士論文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論文。

以實驗室、計算機房為家的蔣華良在1995年獲得博士學位并留在了藥物所。每天,他七點半就到所里開始工作,這個習慣一直保持。

“他是我的知音和事業導師,有血性、有情懷、才華橫溢的科學家。”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徐華強至今難以接受噩耗,“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學問,這是蔣院士的人生座右銘!”

2003年初,SARS病毒肆虐。蔣華良帶領藥物所實驗室研究人員全情投入到尋找抗SARS藥物研究中。從4月20日到6月10日,沒睡過一個安穩覺。為了獲得研究樣品,蔣華良與同事沈旭在12小時內往返于上海和南京;為了較快獲得SARS重要蛋白質,他倆和學生在實驗室連續奮戰三晝夜。

2020年初,新冠病毒再次洶涌來襲,蔣華良立刻組織團隊于1月19日成立抗疫攻關小組,300多位科研人員放棄假期,與實驗室為伴。他第一時間給科技部和科學院寫了建議。在科技部、科學院和工程院支持下,蔣華良與饒子和院士合作,領導由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學和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組成的聯合攻關組,進行抗新冠肺炎藥物研發攻關。

“17年來,饒子和院士團隊和上海藥物所團隊針對SARS、MERS等相關冠狀病毒的藥物研究一直未停,在較短時間取得一系列成果。”1月26日,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抗2019-nCoV冠狀病毒感染聯合應急攻關團隊宣布:聯合課題組已測定新型冠狀病毒3CL水解酶(Mpro)高分率晶體結構。

蔣華良與饒子和院士領導的攻關團隊,將研究成果毫無保留向世界公開,希望能在全球范圍內集中更多力量,共同應對這次人類公共衛生危機。藥物所在新藥研發、老藥篩選、病毒蛋白質結構解析、治療方案等領域做出突出貢獻。2020年9月,蔣華良院士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精力充沛、激情滿滿的蔣華良,長期超負荷工作,面對“老相”的調侃,他笑說:“天天泡在實驗室,陪我的唯有一盞盞白熾燈,‘燈照催人老’。但我不后悔,為人類健康而奮斗,再苦再累都值得。”

2014年,蔣華良在圖書館。中科院上海藥物所供圖。

開放包容,多才多藝,會用英語唱滬劇、越劇

蔣院士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和謙和厚道的人品,有口皆碑。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陳國強回憶,早在2002年,蔣華良就甘于做“老二”,協助他牽頭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開展藥物靶標研究,后又將他引入化學生物學領域。他力薦幾位優秀學生加盟交大醫學院。如今都成了國家杰青或優青人才。2017年12月,蔣華良當選中科院院士,時任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的陳國強,邀請三位新科院士與醫學生面對面。學生問,蔣老師,您之前多次申報院士沒成功,是什么令您堅持的?他淡然一笑:不氣餒,并不是為了“院士”這個帽子,而是為了祖國的創新藥事業,“年輕人,要學會接受挫折。當不當院士后,我依然如故,躹躬盡瘁!”

科研之路上,蔣華良很“新潮”。他的研究團隊由計算化學、計算生物學、化學合成、分子生物學和結構生物學研究人員組成,建立了適應“基因組時代”科技發展新趨勢的新藥研究模式。他與所內10余個課題組在合作中組成創新團隊開展有關研究,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創新群體基金的資助,向更高的目標進軍。當人工智能輔助創新藥研發的技術革命到來時,業界判斷這將為中國創新藥研發添加騰飛之翼,他敏銳地捕捉到機遇,在國內率先組建團隊公館這項世界前沿技術。

多年來,蔣華良的科研碩果累累、諸多榮譽加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科技部“973”計劃首席科學家、科技部“863”計劃“生物和醫藥技術領域”專家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上海市第八屆十大科技精英、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一等獎)……面對這些榮譽,他保持著科學家應有的謙遜、理性、嚴謹:“成績是過去的,科學家努力工作,才有未來,才有更加美好的祖國。”

蔣華良擁有醫者仁心、俠骨柔腸。

“清晰記得,我的病人服用您的藥后出現好轉,您是那么欣喜;10年前,常州老家的病人來上海治療,我們會一起商量方案,病人健康地生活至今,您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沈柏在朋友圈追憶:太突然!太震驚了!我希望這一切只是我做了一個夢,夢醒來一切還是原樣……

“蔣院士愛講笑話,我們笑得不行了,他卻是最后一個笑的,很冷幽默。”

“蔣院士會用英語唱滬劇、越劇,毫無拘謹、沉悶或學究氣。”

斯人已逝,在師友學生的追思中,“另一個”蔣華良活靈活現。

蔣華良(左三)和同事。中科院上海藥物所供圖。

愛惜人才,獎掖后學,科學的研究和探索代代相繼

2002年,旅美14年的結構生物學家徐華強,在一個國際會議上結識了蔣華良。兩人一見如故。“年輕有為,意氣風發,幽默感十足。”蔣華良給徐華強留下深刻印象,應他的熱情邀約,徐華強到上海講學交流。 2009年,在徐華強的穿針引線下,上海藥物所與美國文安德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共建聯合實驗室。2019年,徐華強索性關閉了在美國的實驗室,回國全職工作。

“蔣老師是我的知音和事業導師,他有血性、有情懷、才華橫溢。他給我無私的支持,所里為我提供充足的場地、經費和人員配置,生活上的關懷也無微不至,讓我心無旁騖、專心科研,我在藥物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是之前在美國實驗室的兩倍多,既能做基礎又能做創新藥研發。寬松的學術氛圍、勤勉的學生、充足的科研經費,這里是我科研事業最好的歸宿。”徐華強說。

在上海藥物所年輕人眼里,蔣華良傳承了嵇先生的風骨,對年輕后輩的提攜不遺余力。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一批青年才俊獲得國家和上海市的專項科研支持,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嶄露頭角、捷報頻傳。在2020年度上海科學技術獎授獎名單中,吳蓓麗、趙強等憑借“G蛋白偶聯受體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及藥物發現”榮獲自然科學一等獎,柳紅等憑借“藥物設計新策略的建立及其在創新藥物發現中的應用”榮獲科技進步一等獎。

“剛回國挺茫然,好在有蔣老師。”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吳蓓麗對蔣華良充滿感激。“在國外讀書做研究,只要管好自己,回國組建自己的研究團隊就完全不一樣了,蔣老師給我和我先生趙強的幫助巨大,藥物所就像一個大家庭。”23日晚,記者聯系上海藥物所副所長趙強,他悲痛萬分地回復:“心亂如麻,可否稍后。”

蔣華良留下一段“不惜一切為人才砸錢”佳話。

2005年初,華東理工大學一名學生在BBS上發帖:“蔣華良院長開始砸錢了!”原來在2004年下半年,華東理工大學成立藥學院,蔣華良應邀擔任院長。按規定,學校每年給他6萬元的特殊崗位津貼。他卻堅持不拿津貼,而是請學院準用這筆崗位津貼成立“蔣華良獎學金”,獎勵學業突出或家庭貧困但積極向上的學生。如此“砸錢”的理由,蔣華良歸因于“對科學的研究和探索需要代代相繼”。

2008年,蔣華良有了—個新的身份:全國政協委員。這—年,他把參政議政的目光落到了“合理規劃科普基礎設施”上,一直在為中國科普工作鼓與呼。這位腳不沾地的“大忙人”,愿意為了科普擠出時間和精力,尤其重視向青少年講述生動有趣的科學。他撰寫的很多科普文章,閱讀量都在10萬+。

“為祖國未來散播科技人才的火種,和做好科研同樣重要。”蔣華良說,“科研路是一條清寂的路,聽上去美好,堅持做下去是一件不易之事。做科研就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害怕坐冷板凳。我們在前面為年輕人鋪路,搖旗吶喊,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為中國科研發展獻計獻力、奉獻一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在朋友圈悲慟地寫下一段話,道出同道心聲:至暗的冬至,將來的圣誕,我總隱隱地感覺會失去什么,沒想到是華良!您,怎么舍得了這五彩的世界?華良,想你……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