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戰疫·凡人微光
隔離收治點水管突然裂開,這位患者說“我來看看!”
在快速建設起來的長興島臨時集中隔離收治點里,一根水管突然裂開,就在醫護人員一籌莫展的時候,一位無癥狀感染者主動來說,他原本就是個技術工人,應該可以幫忙看看。幾個小時后,水管的問題解決了。
網格化醫患共治,是“新華—崇明”醫聯體負責的長興島臨時集中隔離收治點根據實際情況,在過去一周時間內探索出來的一種做法——召集收治點中的黨員、社區干部、公務員等,組建志愿者隊伍,與醫療隊一起,確保隔離點內的正常運行。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在接到長興島疫情救治任務后,第一時間內組建了新華—崇明醫聯體抗疫聯合醫療隊。這支醫療隊由新華醫院總院、新華醫院崇明分院、新華醫院長興分院聯合組隊,并配合隔離收治點的建設進度,分三批共398人先后奔赴崇明區長興島。長興島新冠救治工作分兩大板塊,一是將長興人民醫院建設成新冠定點醫院,收治輕癥患者;二是建設臨時集中隔離收治點,接收無癥狀感染者。
執甲白衣,共同建設
3月23日,當第一支抗疫聯合醫療隊到達長興島臨時集中隔離收治點的時候,大家還是吃了一驚。雖然建設圖紙曾與新華醫院商定,但醫療運行中所需要的諸多細節是建設者們不曾想到的。剛剛還在車上心情忐忑的醫療隊員們瞬間就進入了醫院工作狀態。
醫院工作狀態,就是暫時忘卻個體身份,披上白甲,盡一份身為醫者的職責。隊員們與建設者共同投入,醫療隊與崇明區政府密切配合,工作海量而來,溝通時有不解,但因為所有人的目標都是一致——盡快收治第一個感染者,隔離點建設工作仍快速推進了。
“在1958年新華創業史上有一段文字,寫的是白天醫生護士在看病人,晚上就跟建設工作一起搬磚建設醫院。”新華-崇明醫聯體抗疫聯合醫療隊總負責人、新華醫院黨委副書記趙列賓說,“那一刻我好像看到了那個場景,只是我們身在長興的建設工地上。”
醫療隊負責院感的朱立人投身于收治點“三區兩通道”等院感設置,以確保所有人員的安全;護理部劉萍把新華醫院護理部的規范全盤搬來,不容缺失。隊員們一分為二,第二天要穿上“大白”的人就地休息,他們在一片燈火通明的忙碌中努力入睡。另一批人則開始鋪床單、裝防疫包。到島第一個48小時,醫療隊高強度工作。
以心換心,平穩運行
終于,當第一輛搭載感染者的轉運車到達的時候,大家看到的是一片秩序井然。而醫療隊也隨即切換進入第二階段任務——感染者收治。
第一個隔離點是在廠房的基礎上改建的,雖然只有三層樓,但每層樓都相當于普通樓房的2層樓,且沒有電梯。分飯、收運垃圾都是極大的挑戰,而且很多無癥狀感染者還有許多個人困難需要解決。
在快速收集一線情況后,聯合醫療隊試著推行網格化醫患共治的管理模式。首先尋找黨員、干部和公務員,200多人的一層空間內找出了9名黨員,而他們成為了醫療隊的緊密伙伴。他們將感染者的需求盡快地告訴醫療隊,醫療隊有任何需要配合的地方,也尋求大家幫助,以真心換真心。
于是,在一根水管破裂后,就出現無癥狀感染者的主動協助。
還有一位處于哺乳期的媽媽,她和她的新生寶寶都感染了,而寶寶因為還處于新生兒階段,需要轉運至救治條件更好的上海市公共衛生中心。與孩子的分開,讓媽媽備受煎熬,當這一信息反饋到醫療隊后。醫療隊評估后認為,應當盡快幫助她聯系,讓母子重聚。在聯系的同時,除了醫務人員的關心外,醫療隊還找到了一名女性志愿者,陪著新媽媽盡可能地安下心來。數個小時后,當120負壓救護車將媽媽送往孩子的身邊時,大家都倍感欣慰。
醫患共治,共渡難關
這兩天長興島集中隔離收治點已經啟動了第二棟收治樓宇,更多的醫療隊正在抵達。大家希望將共治做得更好。趙列賓介紹,當病人入院的時候,醫療隊都會詢問他們是否是黨員、社區工作者或者公務員,問他們是否愿意當志愿者?“我們也會在聯合醫療隊內設置志愿者的聯絡人,期望與感染者志愿者產生良好互動,希望更加有序共同參與收治點的管理。”
經過這段時間的工作,長興人民醫院與臨時救治隔離點均已開始正常運轉,迅速分別收治了一部分輕癥患者與無癥狀感染者,并啟動了分診、轉診的機制,與崇明分院建立了急危重癥的綠色通道。
“這并不長的住院時間,恰恰是最需要關心的時候,感染者需要關心,醫療隊的隊員也需要關心,那么大家就更應該互相依靠,共渡難關。”
臨危受命,是大家對我們的信任。新華醫院總院護士陳玉婷在第一篇抗疫日記里寫道:“病房的病人很焦急,急自己的核酸,憂自己的病情,念自己的家人,我們何嘗不是,為了這次抗疫的艱巨任務,我們舍棄了小家,為了我們的大家,義無反顧地來了!”崇明分院外科二支部黨員護士汪曉霞是告別熟睡中的兒子離開家門的,她說:“我們會一起努力,完成任務后盡快回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