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av影院免费看,亚洲无码片日韩无码片,av人妻无码网站,中文字幕美熟少妇

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推進垃圾分類常態化長效化規范化

上海 下足繡花功 形成新時尚(探索城市精細化管理新路子)

本報記者  田  泓  巨云鵬
2020年06月22日08: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夏日的上海,市民的消費熱情與氣溫一道上升。從外灘楓涇路的周末市集到靜安區的“安義夜巷”,再到普陀區創享塔廣場美食夜市,保持城市干凈整潔,垃圾隨手分類,已經是上海市民的日常習慣。

  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考察時強調,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垃圾綜合處理需要全民參與,上海要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實辦好。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上海全面推行、依法治理垃圾分類,下足繡花功,持續用力,抓緊抓實,久久為功,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常態化、長效化、規范化。

  立法推進

  養成垃圾分類好習慣

  2019年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經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并于當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上海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率先對垃圾分類進行立法。

  垃圾分類看似舉手之勞的小事,但對常住人口超過2400萬的超大型城市來說,卻是一場城市精細化管理大考。從市政部門到基層社區,上海各機關單位遵循“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過程綜合治理、全社會普遍參與”理念,全力推進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

  法規剛通過,曹楊新村街道碧綠湖花園小區業委會主任錢廣義就拉起了一支志愿者隊伍,值守小區的垃圾箱房,幫助居民把垃圾分對、投準。

  “畢竟是長時間的生活習慣,改起來沒那么容易。”上海對生活垃圾采取“四分法”,分別是干垃圾、濕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4個種類。起初,對“干垃圾”和“濕垃圾”分開投放,很多居民不太適應,可錢廣義心里清楚,“困難可以理解,但法規必須執行。”

  在垃圾箱房輪流值班,指導居民準確分類投放,沒分準的重新分……志愿者們以身作則,激發了居民們的自覺性。在去年7月法規正式施行之前,碧綠湖花園小區的垃圾分類水平就已達到新規要求。

  垃圾分類進入新階段,執法也要跟上。根據新規,個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罰200元;單位混裝混運,最高則可罰5萬元。2019年7月至2020年4月,上海共開展執法檢查12.3萬次,教育勸阻49945起,責令當事人整改30013起,查處案件7662起。

  “經過努力,絕大多數居民都已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上海全市1.3萬多個居住區,分類達標率由2018年底的15%提高到2019年的90%。”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生活垃圾管理處處長徐志平說,即使在疫情期間志愿者隊伍撤離的情況下,仍有2/3的居住區自覺分類投放水平保持優秀,另外1/3居住區則保持良好。

  對癥施策

  在細微處多下功夫

  中遠兩灣城是上海內環內最大的居民小區,常住居民4萬余人,還有近200家商戶,日產垃圾總量最高峰時達到100噸,是一般小區的10倍。

  由于早期規劃原因,小區沒有供居民集中投放的垃圾箱房,只有門棟前的垃圾桶。推行垃圾分類,必須撤桶并點,該怎么操作?

  288個桶被撤走,變成了27個臨時投放點,擺上了“四分類”垃圾桶。居民們不習慣,剛推行時,臨時投放點時常垃圾爆滿、污水流淌。

  2019年7月至9月,“12345”上海市民服務熱線受理中遠兩灣城居民涉垃圾分類投訴111件。小區所在的宜川路街道因此在垃圾分類測評中一度被評為“差”。

  巨型小區該怎么管?還是要在細微處下功夫,從“精細化”里找答案。

  針對小區垃圾分類難題,宜川路街道與綠化和市容管理、城管等部門組成工作小組,聯合居民區黨組織和居委會、物業公司,一起探索破解策略。

  經過多方協議,對策浮出水面——針對商戶、居民混合投放,明確兩者分開,并由物業與商戶專門簽訂生活垃圾清運合同;對于垃圾集中投放點,廣泛聽取民意,每個點位的形狀、方位、設施都各不相同;對撤桶后騰出來的空間充分利用,還多規劃出了停車位,給居民帶來驚喜……問題迎刃而解,經過近兩個月時間,中遠兩灣城垃圾分類達標了。

  在上海,這樣的精細化治理貫穿于全市推進垃圾分類工作。設置垃圾箱房,由小區居民自行協商,做到“一小區一方案”;為滿足特殊人群非常規時間投放垃圾的實際需求,在全市各小區設置了6000多個誤時投放點;為提高流動人口的垃圾分類知曉度,向入滬的外地手機用戶發送垃圾分類公益提示短信;為讓居民丟完垃圾手不臟,設置破袋和洗手裝置,沖洗水和洗手池排水就近納入污水管網。

  智能疊加

  閉環管理提升效率

  6000多位居民,60歲以上老人超過20%,房屋出租率近30%……徐匯區田林十二村這個典型的老公房小區,卻是上海垃圾分類的“優等生”,“定時定點”投放率達到90%。

  “垃圾分類水平高,靠的是‘技防+人防’。”田林十二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趙國慶道出原委。在這里,居民樓的門禁卡和垃圾箱房“綁定”,居民投放垃圾需要刷門禁卡;投放完畢,智慧社區管理平臺會自動登記垃圾箱房的刷卡人員、開門時間、刷卡次數和綠色賬戶積分。

  小區在垃圾純度要求較高的濕垃圾桶閘門上安裝了小型攝像頭,與小區管理平臺聯網。一旦環衛部門清運人員發現濕垃圾中有投放錯誤的垃圾,會及時告知居委會,調取相應編號垃圾桶的視頻資料,以便與投放不到位的居民溝通。此舉讓監管成本明顯降低。

  基層干部口中的“技防+人防”,專業表述是“科技+管理”。如果說田林十二村的實踐是垃圾分類智慧管理的早期版本,那么“一網統管”建設,就是垃圾分類“技防”的一次大升級。

  為細化沿街商鋪垃圾分類,普陀區對5條道路、300家商鋪試點沿街商鋪線上收運系統,同時對接“一網統管”系統,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手段,提高垃圾收運效率和精準度。

  “親愛的商戶,投放車輛即將到達,請您按照垃圾分類標準配合投放生活垃圾。”在試點道路,垃圾收運前,商戶負責人會收到這樣的手機短信,提醒其準備出門投放垃圾。投放完畢在車上刷一下專屬智能卡,系統會自動記錄商戶垃圾的投放時間,同時由跟車環衛工檢查垃圾分類情況。

  “投放信息形成數據池,計算機據此記錄商戶的投放習慣。”普陀區綠化環境事務管理中心質監科科長丁杰告訴記者,一旦出現投放異常,如連續3天沒有垃圾投放記錄,系統會自動向商戶和執法部門發送通知信息,執法部門上門核查情況、督促整改,“這讓執法更加精準,減輕了基層工作人員的壓力,加快了業務閉環完成的速度。”

  長寧區虹橋街道通過對轄區內148個垃圾箱房、90個大件垃圾堆放點及垃圾清運車輛重新摸排、采集信息,并與城市運管綜合平臺的地理信息系統地圖進行坐標匹配,經過疊加數據形成一幅“垃圾分類”地圖。轄區內每一座垃圾箱房,都有了一張專屬“身份證”,在地圖上點擊其對應的坐標,即可查看所屬小區、責任單位、責任人等信息,由此真正做到人員力量全納入、箱房點位全覆蓋、流程閉環全時段。

  今年是上海生活垃圾分類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上海提出,力爭實現95%以上居住區和單位生活垃圾分類實效達標,85%以上街鎮達到示范街鎮標準;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達到6000噸以上,垃圾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22日 01 版)
(責編:陳晨、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