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抓手,“在線新經濟”正為上海釋放新動能,開拓新藍海。閔行區作為上海南部科創中心核心區,在發展在線新經濟方面有何基礎和優勢?人民網專訪了閔行區委書記倪耀明,為大家解讀閔行區如何在后疫情時代,發展在線新經濟,培育新動能。
閔行區委書記倪耀明
化“危”為“機” 跑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加速度”
記者: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從應急狀態轉為常態化。復工復產提速擴面是保證今年如期完成既定目標、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重要保證。閔行區如何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手抓?
倪耀明:今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大家也都經歷了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從春節過后,我們閔行主要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打好防御阻擊戰,同時在疫情可控的情況下復工復產,應該說我們疫情的阻擊戰還是打的比較漂亮的。按照現在國家的判斷,應該說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性成果,閔行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這過程當中,閔行的干部群眾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據統計,我們整個過程當中,調用了方方面面的力量,參與防控的人次超過6萬。到目前為止,我們見面核查的常住居民超過了120萬,被隔離的國內人員超過18萬人,境外到閔行接受隔離的人是超過了12000人。所以這個過程當中大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基本恢復了經濟社會秩序的良好局面。
疫情好轉以后,我們在抓復工復產過程當中,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防控指揮部的要求,主要是做了這幾件事情:一是針對企業的特殊困難和問題,在市政府出臺28條的基礎上,我們出臺了閔行推進復工復產的10條具體的政策;二是我們對各行各業在復產過程當中,制定了相應的復產指南;三是我們加大了企業走訪的力度,前后共走訪了超過9000家企業,幫助解決了1600多個問題。
到目前為止,我們這里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已經全部復工;38家大型的商業綜合體也已經全部復工;一些外資企業的總部早早復工了;沿街的小商鋪復工率也達到了90%以上。
深耕產業新藍海 閔行在線新經濟大有可為
記者:4月《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發布,明確2022年把上海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國內領先的在線新經濟發展高地”目標。閔行區在發展在線新經濟方面有何基礎和優勢?
倪耀明:在線新經濟是現在涌現出來的一種新業態,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尤其這次疫情來臨之后,在線新經濟也體現出了它獨特的魅力。上海市政府陸續出臺了有關在線新經濟的發展規劃后,閔行進行了認真的對照,應該說閔行在該領域是有基礎的。
一是產業基礎優勢。閔行作為上海南部科創中心核心區,本身具有較好的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有天然的產業鏈優勢,同時也集聚了相對豐富優質的科創新資源。近幾年,閔行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產業,不斷促進技術應用與現代生產制造、商務金融、文娛消費、教育健康和流通出行等深度融合,這與目前發展“在線新經濟”的主導方向是一致的。
二是政策基礎優勢。制定和落實《閔行區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閔行區關于推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產業政策意見》等專項政策,全面支持在線新經濟的發展。閔行區政府每年拿出1億元專項資金支持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發展。
三是產業規模優勢。目前,閔行區“在線新經濟”營收過億企業近50家,規模還在不斷擴大。疫情最為嚴重的一季度,依然有不少業態體現出“危中有機、逆勢增長”的特點,如在線教育、數字娛樂重回風口:全土豆文化傳播(土豆網)營收同比增長31.2%;喜馬拉雅營收同比增長32%;觸樂營收同比增長102.12%;字節跳動(今日頭條、抖音)實現營收11.6億元。
四是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無人工廠領域,上海劍橋科技生產線實現大規模機器替代,上海儀電顯示無人車間實現VR生產顯示控制,上海諾瑪液壓全自動精密制造;工業互聯網領域,昊滄系統控制開發出了datastrom平臺系統,上海科致電氣形成了自動化產線工藝定制方案,上海航數開發了飛機發動機健康管理智能平臺;新型移動出行領域,鈞正網絡科技(哈羅單車)營收同比增長71.4%。
科技創新引領 打造產業融合型生態體系
記者:閔行曾是中國第一座工業衛星城,“四大金剛、五朵金花”就是閔行傳統制造業的優秀代表。在今后的“十四五”規劃中,依托工業基礎和人工智能創新區,閔行有什么具體的規劃和舉措?
倪耀明:“十四五”時期,閔行將圍繞打響“上海制造”品牌、構建“上海南部科創中心核心區”目標,堅持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特色,進一步打造產業融合型生態體系。
如何進一步成為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科技創新策源地”“高端產業引領地”,也是閔行區委區政府正在考慮的。具體來說,我們將結合零號灣國家級雙創基地、上海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建設,在閔行的南部地區打造紫竹科創走廊。
因為在這68平方公里范圍內,還聚集了閔行開發區和紫竹高新技術園區兩個國家級的開發區。在這樣一個開發區里面,我們與上海交大和上海市科委規劃,用三年時間打造100萬平方米的空間載體,若干年后真正成為創新示范區;閔行開發區的容積率比較低,結合城市更新、容積的經濟密度提升要求,閔行將在原有建筑體量上翻番,初步規劃超過一百萬平方米;上海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共有15.7平方公里,其中4.9平方公里作為城市未來應用的場景示范區……在科創策源上下功夫,用科技推動產業提升。
另外,我們將重點推進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在閔行加速集聚發展。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鏈延伸與其他產業加速融合,把人工智能作為產業發展的驅動力,推動“在線經濟”穩步向好發展。
就業是民生之本 聚焦民生底線攻克難點問題
記者:社會保障、民生發展一直是全國兩會上網友關注的熱點話題。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閔行區關于民生保障會有哪些舉措?
倪耀明:按照中央和市委要求,在落實“六穩”的過程中重視“六保”工作,“六保”中很多內容是跟民生有關系,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穩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有了就業老百姓就有收入,老百姓有了收入也就能夠帶動消費,因此,穩就業非常重要。
疫情期間,閔行第一時間制定并下發了《疫情防控社會保障工作方案》,明確保障對象和工作要求。一是重點聚焦了特殊困難群體。為低保家庭、重殘無業、大重病、困難老人、孕婦等10000余戶困難對象多批次發放了24.6萬個口罩,1.3萬多份防疫禮包;二是落實了25個困難供養老人結對幫扶;三是對全區62名無人監護困境兒童、散居孤兒、農村留守兒童都安排臨時監護人或者結對志愿者照看;四是落實了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保障。截至4月底,發放了各類救助保障資金4948.79萬元。五是從春節開始,陸續安置因受疫情影響的困難人員、“兩無人員”共119人。
同時,我們也非常關注后疫情時期,可能會新生失業、失親、失能等困難情況。為此,也在探索研究一些舉措,包括在企業中拓寬就業崗位;加強就業培訓;通過政府相關機構,包括社會中介機構與企業之間加強對接,旨在進一步兜牢民生底線,攻克難點問題。
在教育方面,我們著重公平、公正,堅持“把家門口的學校辦好”理念來推進工作。
加強基本建設,保障教育需求。2020年區域人口持續增長,為滿足群眾入學需求,將新開辦10所中小幼學校(含校區),加快推進25個學校基本建設項目,推進4個區重大項目建設,完成6所圖書館升級改造。落實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指標,調整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堅持公益普惠,呵護柔軟群體。完善0-3歲托育服務體系,提高普惠性學前教育覆蓋率。新增中國福利會托兒所閔行分部園等4個普惠性托育點,完成64所公建配套民辦幼兒園的普惠性認定,確保幼有所育;實施四項工程,打造教育品牌。落實閔行區教育大會關于 “加強緊密型學區/集團建設”、創建“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全面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等四項工程,促進6個集團和14個學區資源共享,培養一批優質卓越的校長和教師隊伍,實施數據驅動下大規模因材施教的“1258工程”,助力教育強區建設。
記者:今年兩會,您最關心的兩會議題是哪方面?
倪耀明:今年我所關注的主要是三方面議題:一是“六保”工作到底怎么做;二是科技創新。在中美貿易摩擦的情況下,怎樣突破卡脖子問題,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國家經濟發展;三是疫情之后如何進一步深度開放,例如國與國之間的產業鏈、供應鏈如何進一步對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