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上海政協委員熱議:擔當引人注目 信心重于黃金
這是一座光榮之城,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偉大建黨精神孕育地,繪就了波瀾壯闊的革命、建設、改革畫卷;
這是一座奮斗之城,2500萬勤勞、勇敢、善良的上海人民是這座城市最寶貴的財富、最堅實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這是一座夢想之城,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是矢志不渝的目標……
2023年1月11日,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十六屆一次會議在世博中心開幕,上海市市長龔正用一組組數據,刻畫過去五年的發展軌跡;一樁樁部署,勾勒未來發展的清晰藍圖——實施國家重大戰略、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撐、擴內需穩外需、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十個“著力”,事關上海新一年發展的“重中之重”。
上海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分組會議會場
列席會議的上海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的委員們仔細傾聽。當天下午分組討論現場,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怎么把創新發展的火燃得更旺?”“你是要當‘軋路機’還是當那條路?”“要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
“5.5%”與“5.5%”——擔當引人注目 信心重于黃金
政府工作報告中,兩個“5.5%”,備受委員們關注。
“綜合各方面因素,建議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5.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5%……”
2023年,開端意味濃厚——這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也是新一屆政府各項工作的開局之年。
好的開端,從增長“5.5%”開始。
“報告中的很多數字都很量化很準確。”王凌宇委員說,未來5年對上海是重要時期,尤其在經濟恢復和重振過程中,政協委員需要考慮如何圍繞中心工作更好發力。“一年里,在與民營企業溝通中深刻感到,企業家對上海發展的長期信心沒有變。”
過去5年,極不尋常、極不平凡。2022年,上海全市經濟在經歷上半年疫情嚴重沖擊后實現V型反轉,全市生產總值繼續超過4萬億元。但總的看,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成為常態,國內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依然較大。
分組討論現場
5.5%以上的目標,當然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在提高質量效益、提升核心功能的基礎上,更需要全市上下付出艱苦努力——在新征程上繼續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努力落實“優勢區域要走在前、經濟大省要挑大梁、各地區都要多作貢獻”的重要指示要求。
“去年各項經濟數據得來非常不易,花了很大的力氣。”余旭峰委員表示,“兩個5.5%的目標是有擔當的體現,引人注目,要實現也不容易的,需要加倍付出。我們要盡最大努力,干出更大實效。”
為此,委員們紛紛給出建議。
楊華輝委員認為,上海經濟正迎來全面復蘇,穩定增長和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市場信心的提振,應從強投資、促消費、穩外貿等方面著手,同時優化政策供給,多措并舉提振市場主體信心。
邵宇委員指出,2023年對于整個市場信心的提振,包括消費者、企業家、居民、海外投資人都至關重要,“對于市場主體來說,信心非常重要,信心重于黃金。”
“上海經濟要復蘇,最關鍵的是讓人動起來,要讓常住人口快速增加,讓畢業生來上海落戶發展,讓勞動力人口安心留在上海,大家為上海經濟騰飛做貢獻。”郁瑞芬委員說。
“提振信心不是一句空話,要做大量工作,給老百姓一個美好預期。”陳其昌委員強調。
“動力”“引擎”與“鳳巢”——創新永遠在路上
創新,是一座城市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談到創新,委員們紛紛點到幾個詞匯——“動力”“引擎”與“鳳巢”。政府工作報告中,龔正強調,上海要走好創新發展之路,一定要持續激活教育“源動力”、點燃科技“新引擎”、筑牢人才“引鳳巢”,“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讓創新浪潮澎湃不息、奔騰向前!”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委員們認為,上海,就應該深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資源融合集成,進一步厚植創新驅動根基。
“作為科技創新策源地,上海責無旁貸。”周軍委員建議,要有選擇地布局,選擇關鍵核心技術重點突破,將解決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和將卡脖子轉化為生產力這兩件事結合起來。
堯金仁委員建議,上海應該在高端產業的引領、現代金融的配合、科技創新的支撐等幾個方面繼續發力,全力打造集研發設計、智能制造、集成服務于一體的標志性世界級產業集群等。
會場外,春意盎然。會場里,委員們振奮精神,集思廣益,要努力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
分組討論現場
過去五年,上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持續增強。3家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運行,新型研發機構、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分別達到17家、15家。4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工建設,5個設施建成投用,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群已現雛形。
對上海來說,創新永遠在路上——要當好排頭兵、先行者,就不能把發展停留于總量或規模的尺度上,不能停留于核心技術和關鍵能力對他人的過度依賴上。
“當下國內不少創新企業仍以應用型為主。隨著國際競爭加劇,你越走到前沿和產業鏈頂端,越會發現原來的技術不夠用了。”在邵俊斌委員看來,企業要具備長遠戰略眼光,更加注重創新能力建設,這需要投入人力物力,更多支持基礎性技術開發。“短時間內看不到利益,但一旦形成將對整個行業產生顛覆式改變。”
創新離不開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上海還將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開展國家科技人才評價綜合改革試點,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營造高品質的人才生態。
李大力委員提醒,大力推進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要引得進,也要留得住,要改進“重人才引進,輕人才監管;重學歷人才,輕技能人才;重政府規劃,輕企業需求”等一系列問題。
“軋路機”與“路”——數字化治理體現城市溫度
“數字化時代滾滾而來,你是成為數字化時代的‘軋路機’,還是成為‘那條路’?”分組討論中,趙國昂委員拋出問題。他關注報告中的數字化轉型板塊,“我們需要經濟、生活、城市治理的數字化轉型,工廠也需要深刻的數字化轉型,現在企業明顯感覺到數字化人才奇缺,需要更有力度的政策引導。
“不抓緊趕上,只會被數字化時代的‘軋路機’碾壓。”趙國昂委員形容。
報告指出,要著力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牢牢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加快數字技術應用步伐,持續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
章桃旭委員建議,深化生活數字化轉型,推動構建精準的數字生活服務體系,推進數字服務服務適老服務,體現了上海城市數字化的溫度和溫暖。
金江波委員建議,上海要進一步推動數字化治理,構建完善的治理體系,培養全面的治理能力,加強數字化應用能力的培訓,健全數字化的工作理念;要進一步推動數字化工作與場景有效結合,構建數字化治理應用區塊鏈,以及有效提升基層工作者的數字化治理水平。
分組討論現場
報告指出,今后五年,上海要縱深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8%,數據要素全域賦能、生產生活全面轉變初步實現,國際數字之都建設形成基本框架。
上海市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建議,加強元宇宙、智能終端、新興在線服務等與生活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深度對接,引入全球最佳解決方案在上海落地實踐。
劉新宇委員建議,促進工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融合,發揮市場引領作用,進一步提高產業數字化效率。要打通平臺功能,進一步降低中小企業產業數字化轉型成本,提高中小企業產業數字化效率和質量。
“數字化與智能化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正在日益轉變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葉文娣委員指出,目前上海各涉農區在推進農業數字化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她建議,要注重強化數字農業頂層設計、充分挖掘數字農業應用場景、持續促進農業產業數字賦能。
踔厲奮發正當時。委員們深具共識:今后五年,要促進“世界影響力”能級顯著提升、“社會主義現代化”特征充分彰顯、“國際大都市”風范更具魅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上邁出堅實步伐、取得重大突破。
(本文圖片由王文娟攝)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