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溫度更要品質,努力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最佳實踐地
85后張丞俊,是上海基層的一位“小巷總理”。春江小區,是一個有著近40年歷史的“高齡”小區。2018年,當張丞俊走進黃浦區五里橋街道龍華居民區春江小區,就有了一個心愿——讓這個老小區舊貌換新顏。短短兩三年時間,如今的春江小區已是“內外兼修”,實現了美麗蛻變。
靠什么夢想成真?答案是:“三會”制度。1997年,五里橋街道首創了“三會”制度,通過聽證會、協調會和評議會,實現了“居民的事情,居民說了算”。
從“三會”制度、立法聯系點到人民建議征集……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上海正在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上海城市發展的全過程,融入人民城市建設的各方面,努力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最佳實踐地。
一條“黃泥弄”中悟出基層一線治理首創制度
最初,“三會”制度被用于解決五里橋街道公共弄堂衛生問題。由于社區各主體缺乏責任意識,弄堂成了遠近聞名的“垃圾弄”“黃泥弄”。為解決這一梗阻難題,意見征詢會、聽證會、協調會等一系列溝通協調機制應運而生。后來,弄堂鋪上了彩磚,煥然一新。
隨著基層民主實踐的發展,五里橋街道還進一步創新發展了與“三會”制度配套的“三制”,即聽證會配套公示制、協調會配套責任制、評議會配套承諾制以及包括議題征詢會、民主懇談會、監督合議會在內的新“三會”制度。
美麗家園評議會。五里橋街道供圖
如今,這一基層首創也與時俱進,從1.0版一路“升級”,更新至4.0版。然而,回顧其發展史,這一民主形式是由現實的社區治理難題“倒逼”出來的,而不是從別處飛來的。
再回到春江小區,該小區一處幾年前拆除的違章車棚,因缺乏日常管理,逐漸成為附近居民堆放雜物、傾倒建筑垃圾的場所,嚴重影響居民的出行和日常生活。如何解決?
龍華居民區黨總支充分運用“三會”制度,組織黨員志愿者積極開展調研,廣泛征詢居民意見。在議題征詢和聽證過程中,居民一致決定打造一條具有春江特色的“春江小巷”。聽證會上,大家確定了“春江小巷”的改造重心,即打造一面“春江文化墻”;居民區黨總支通過黨建聯建資源,向隔壁小區開發商募集到了改造項目資金;項目實施中,聯合各方代表對資金使用和施工過程進行監督與管理,通過協調會積極推進項目進度;項目完成后召開評議會,聽取各方意見,促進今后的自治項目更加規范化、透明化運作。
這樣的案例在上海的基層治理中十分常見,社區居民就轄區內的公共事務、重大民生問題都可以采用 “三會”進行協商和監督。
上海市委黨校社會學教研部主任馬西恒表示:從發展動力看,“三會”制度是由黨組織領導和賦能的民主。從運轉機制看,“三會”制度是由平等協商驅動的民主。從制度形態看,“三會”制度是實現了過程閉環的民主。
在“小事”中找到“最大公約數”
“三會”制度在上海最廣泛、最具有影響力的社區實踐,莫過于——老房裝電梯。然而,能成功加裝,并非易事。
為了裝電梯,五里橋街道橋一居民區已開了208次現場協調會。
原來,橋一居民區有一批六層的住宅房齡已接近40年,加裝電梯工作進行到一半,矛盾來了。隨著腳手架慢慢搭起,每層樓的中間兩戶居民有了意見,因為他們唯一的采光通道被遮擋了。
工地安靜下來,協商卻“喧鬧”起來。居委會組織了現場協調會,居民代表、電梯公司、物業代表和法律顧問一同到場。各方充分發言、討論后,方案形成:改裝透明的電梯井,減少電梯對采光的影響。由此增加的預算,由居民代表出面協調,爭取讓樓內居民平攤增加的費用。
“加裝電梯中遇到的大部分問題都可以通過‘三會’制度解決。”橋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錢姝磊深有體會,解決社區治理“難點”,在各方訴求中尋求“最大公約數”,為的是讓人民滿意、得到尊重,更需充分發揮基層民主作用。
百姓圓了“加梯夢”。 五里橋街道供圖
歷久彌新的“三會”制度在應對此次疫情中,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哪棟樓有確診?自己的樓棟是否安全?起初,由于信息不對稱,社區稍有風吹草動,各樓組微信群便可能謠言四起。
“街道不少居委利用已經建成的樓組微信群,在特殊時期活用‘三會’制度,與居民進行‘云協商’,一起探討如何在保護個人隱私的前提下,給予必要的信息公開。”五里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倩介紹,幾輪協商后,《抗疫日報》在多個居民區應運而生。
“云協商”中誕生《抗疫日報》。五里橋街道供圖
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理念貫穿于抗疫的過程,引導社區各類自治力量在疫情中從抗拒紛爭逐漸走向協商共治,及時收集民情民意,讓一個個“金點子”落地于各項工作之中。
“‘三會’制度是從社區居民自治實踐中生長出來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帶領群眾自主探索民主發展道路的鮮活案例,生動詮釋了中國式民主生成與發展的本土環境、內在邏輯和獨特智慧。”馬西恒表示。
“金點子”,轉化為城市治理的“金鑰匙”
圍繞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命題,上海人大在立法、監督、代表履職的各個方面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21年6月23日,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上海市人民建議征集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這是全國第一部由省級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專門促進和規范人民建議征集工作的地方性法規,屬全國首創。讓群眾提出建議有互動、有反饋、有結果,讓群眾的“金點子”轉化為治理“金鑰匙”。
對于上海這座超大城市來說,城市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021年9月1日,《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明確:“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公眾參與機制,依法保障公眾在城市更新活動中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成為開門立法另一個新樣本。
從解困“老小舊遠”到“一江一河”立法,著力“為群眾辦實事”,讓生活于此的每個人都能享有高品質生活。
寶山區“社區通”民意一鍵直達處置流程圖。寶山區供圖
以寶山首創的社會治理智能平臺“社區通”為例,目前,寶山區575個居村全部上線“社區通”,全區80.7萬余居村民實名加入,8.2萬余名黨員在線上亮身份,30萬余居村民在線參與議事協商,累計回應解決群眾關心關注問題20萬余個。
“社區通”2.0還專門開通了網上議事廳。老百姓有什么需求、好點子,都可以提出來,生動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如今年以來,為解決飛線充電問題,淞南九村在居民小區新添了充電樁。而安裝位置正是由社區居民“票選”得出。
“全過程人民民主能有效地化解基層治理過程中的各種矛盾。社區作為基層的社會單元,是實現基層民主的重要場域,一個充滿活力的社區能夠為社區發展和基層民主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能量和智慧。”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研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分部主任于洪生教授表示。
人民城市,要溫度更要品質
全過程人民民主,正融入人民城市發展建設的方方面面。
2021年底,85歲的佘老伯發現家附近的郵局網點取消了代收公共事業費的業務,一下子陷入了繳費焦慮。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寄出了一封“為老人保留線下繳費渠道”的建議信。
上海市信訪辦、市人民建議征集辦辦信處負責人看到這封信后,很有感觸:“信息化的發展對老年人形成了‘數字鴻溝’,可能全市有很多的老年群眾都有這方面的不方便,我們迅速形成摘報呈送給市領導,推動全市層面解決這個問題。”
經多方組織調研、協同配合,不到一個月,超過4000個線下公共事業費繳費點重新開放。
位于楊浦濱江的黨群服務站。楊浦區供圖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不僅體現在城市硬載體中,更體現在城市軟實力中。
作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提出地,從“近江不見江”,到“最好的資源給人民”,楊浦區從“工業銹帶”轉變為“生活秀帶”。在楊浦濱江,每走上700米就能看到一家黨群服務站,每一處都設置了“人民建議”征集功能。市民、游客通過語音、視頻或文字實時連線楊浦區人民建議征集辦,將自己的建議融入城市未來的美好生活。此外,楊浦濱江岸線還設立征集郵筒,沿線所有居委會張貼征集二維碼、信箱,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收集群眾的意見、建議。“市民、游客的需求,很好地補充了我們的建設思路。”濱江建設者說。
全過程人民民主,推動了國家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實現了人民幸福,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
上海,正努力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最佳實踐地,通過一個個接地氣、聚人氣的民主實踐,讓民主之樹根深葉茂、永遠常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