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也能碳中和?雙碳時代,未來上海的城市建筑會變成什么樣?
你是否見過這樣的銀行:每個區域的空調末端都連接著控制面板,大廳曲面屏實時展示環境監測、光伏發電量以及能耗數據,屋頂架滿了太陽能光伏板,一切未來感十足。這是今年2月份,位于張江科學城的中國建設銀行丹桂路支行打造的綠色示范銀行網點。通過低碳更新改造,這家銀行網點初步實現了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碳足跡管理。
銀行為什么要做綠色化改造?這與我國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有關。2021年11月發布的《上海市綠色建筑“十四五”規劃》提出,至2025年上海建筑領域碳排放量控制在4500萬噸左右。這意味著,“十四五”期間上海市需要在新增建筑面積的同時縮減碳排放量。這對上海建筑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
建筑也能碳中和
事實上,建筑一直是“隱藏”的碳排放大戶。建筑領域的碳排放即包括建造新建筑和拆除舊建筑的造成的能量消耗和碳排放,也包括建筑運行過程中的直接碳排放,例如做飯、用電、采暖等活動造成的碳排放。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數據顯示,2021年建筑及施工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37%,比交通系統的23%高出許多,是溫室氣體最主要的來源之一。
但這并不意味著建筑不能實現“零排放”。和其他產業一樣,建筑系統也可以通過碳減排、碳補償兩種途徑實現碳中和。上海建科集團下屬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上海建科院)黨委書記楊建榮介紹,降低建筑本身的需求負荷率以及調整電力能源供給結構是建筑領域節能減碳的兩種主要技術路線。
建筑的需求負荷率降低對應的是碳減排,即利用建筑的空間格局規劃、窗戶布局等,減少建筑運行的電使用。在供給上調整能源結構對應的是碳補償,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應,比如建設“光儲直柔”建筑,其實就是通過安裝光伏板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解決建筑運行所需的部分柔性用電,比如充電樁一些電器,然后直流等等。
目前,全球多國為實現碳達峰目標,已經開始實施對建筑的零碳化改造。就在7月初,法國巴黎宣布在2050年之前將對全市4.7萬座公寓建筑進行能源改造。國際能源署建議,如果想要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在2050年建筑行業普遍零碳化,從2017年開始,各地每年的建筑翻新率應至少保持3%左右。
上海作為中國低碳城市的引領者,今年5月份發布了《上海市公共機構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上海市需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3000萬平方米,推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項目不少于800萬平方米,自2022年起,新建黨政機關、學校、工業廠房等建筑屋頂安裝光伏的面積比例不低于50%。
建筑系統的低碳化發展
上海市近年來城區建設的腳步越來越快。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50年全球建筑存量會增加一倍,在經濟發展更迅速的中國,這個增速只會更快。
如何在打造五個新城、南北轉型等重要城市規劃過程中實現節能減碳,是擺在建筑業面前的又一難題。楊建榮說,城市的發展一定會帶來建設量,所以第一,政府要對增量本身的規模進行合理控制,反對大拆大建,第二,行業要改善建設方式,降低每單位建筑的資源消耗。
給新建建筑“把好關”,在政府和行業之間,有許多諸如上海建科院這樣提供區域開放方案的低碳技術服務商在行動。例如上海的制定“1+6+5”五個新城規劃建設總體政策框架中,上海建科集團主編了《“十四五”新城環境品質和新基建專項方案》,參與特色指標體系、綠色生態專項規劃編制。同時,上海建科集團還為臨港新片區綠色生態先行示范區提供綠色生態評估、專業規劃編制和創建申報咨詢服務。
除此之外,技術服務商們還可以利用自身的數據優勢,幫助政府搭建建筑能耗的監測數據庫,匯集、分析、計算、存儲、展示碳數據。2010年,上海建科院就開始建設及運行管理上海市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平臺,經過多年的運行,積累了近30億條各類型建筑的匯聚分析數據。“這些能耗數據可以幫助形成分行業用能指南,有了指南,就可以對標一個工程的能耗優良情況“楊建榮說。
監測平臺可視化界面
自2013年以來,上海建科院每年發布全市主要公共建筑的能耗監測分析報告。在能耗監測平臺的積極推動下,住建部推進了公共建筑節能改造重點城市示范項目建設,上海市完成了400萬平米的建筑節能改造,改造項目平均節能率達25%,年總節能量近2億度電。
未來,上海市還將探索更廣泛領域的能耗監控。《上海市公共機構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將推進商業商務、旅游賓館等建筑能耗動態監測,深化能效對標管理,持續推進能源審計和節能診斷,實施綠色商場、綠色旅游飯店等示范創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