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這個“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的抗疫志愿者,就是不一樣!
“我報名!”“報名+1”……在過去的40多天里,虹橋街道虹儲居民區在居民區黨總支的引領下,繼續發揚“一個黨員一面旗,我為社區作貢獻”的傳統,一名名黨員與群眾走向一線,從凌晨到深夜,共同守護家園。
虹儲小區共有老式公房13幢、62個樓組。居民區總戶數1048戶,常住人口近2000人,是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
在疫情之下,小區第一時間成立臨時黨支部,100多名志愿者不畏辛勞,戰斗在社區疫情防控的第一線。
老驥伏櫪,六零七零帶頭出戰
“支書記,還有多余的物資嗎?我們樓里有一對老夫妻家里的生活物資不太夠了。”在居委會,高蘊華向正在忙碌的黨總支書記支穎道明了來意。
1973年出生的高蘊華是東華大學的一名教師,雖然剛搬來虹儲不久,卻主動擔任起了所在樓棟的樓組長。除了每天按時為學生上網課外,課余時間,高蘊華便會走出家門,承擔樓里居民抗疫發放抗原、生活物資配送、關心關愛特殊群體等志愿工作。
來自滬東重機股份有限公司的錢智明今年58歲,是一名工程師。物資發放時,錢智明便會運用擅長的專業知識,衡量每一輛運載車的物理空間,讓有限的空間裝載最多的物資,從而實現最高效的配送。
言傳身教,寶爸寶媽主動請纓
“嘀嘀……”伴隨著幾聲清脆的喇叭聲,有一批生活物資抵達虹儲居民區門外。推著寶寶的小推車,“90后”寶爸寶媽徐翰翔、許文華便加入到物資發放的隊伍中。
平日里,這對年輕的奶爸奶媽和居委會幾乎是零交集,然而卻在小區實施封控的第一時間,加入到志愿者隊伍中,帶給支穎一次又一次的驚喜。
“徐翰翔、許文華一家四代都住在我們居民區,爸爸媽媽和奶奶住在一起,而他們則和2個寶寶住在一起。封控以來,這對小夫妻為了全力支援抗疫,毅然地將五六歲的孩子送到了爸媽家。”支穎告訴記者。
沒有了后顧之憂,徐翰翔、許文華幾乎一次不拉落地參與到志愿服務中。有時,他們是核酸采樣現場的掃碼員,穿著“大白”服在太陽下一站就是6個小時;有時,他們是發放物資時的搬運員,組成人形傳輸帶。“因為物資比較多,寶爸徐翰翔就自己開車,把車里裝得滿滿的,然后一棟樓一棟樓幫我們發物資,節省了很多時間。”支穎說道。
楊媛媛、鐘琳分別就職于市委組織部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楊媛媛還擔任起臨時黨支部書記。楊媛媛的丈夫鐘琳也不甘示弱,作為社區全員核酸的第一批PDA掃碼員,每次2000多人的核酸檢測往往要從早上8:30持續到下午2:30,不能吃飯喝水,還要承受“大白”服帶來的悶熱不適,而鐘琳每次都會出現在現場。
不負韶華,八零九零不甘人后
張麗是一名“90后”,就職于宋慶齡陵園管理處。協助居委會擬定工作內容、發布信息、招募志愿者,成為居委會與志愿者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梁。
“比如每次核酸檢測發動志愿者,我們凌晨3點接到任務,6點就要上崗做核酸,我只需要告訴張麗明天的工作任務,張麗就會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時間、集合地點、注意事項、防疫要求等一應俱全的信息,然后發布在志愿者群中。”
此外,還有去年才來的“80后”居民區黨總支委員丁文龍,居委會不坐班委員姚東升 、范宇凡等志愿者,他們在小區不斷傳承并踐行“一個黨員一面旗,我為社區作貢獻”的優良傳統。
“我們登記在冊的在職黨員有100名左右,他們紛紛走出家門,投入抗疫工作中,同時,也帶動了一批青年群眾,在這種良性循環中,志愿者隊伍如同滾雪球一樣,越發壯大。”支穎告訴記者。也正是因為志愿者人數多,常常會出現志愿者招募工作剛發布就被“秒殺”的現象。(來源:上海長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