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戰疫·惠南鎮|嘿,我親愛的鄰居!
十幾天的封控,我認識了過去十幾年都不認識的鄰居,鄰里關系空前高漲。“遠親不如近鄰”的溫情,最近時刻都在發生。
兩屆奧運冠軍也來幫咱搬東西
“哎呦,這不是伲奧運冠軍嘛!”打開門,沈阿婆驚喜地叫道。身穿“大白”防護服站在浦東新區惠南鎮海沈村沈阿婆門口分發抗原試劑的,正是兩屆奧運冠軍鐘天使。而現在,她是浦東惠南鎮海沈村志愿大軍的一員。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這種時候我當然要帶頭!”天使說。每天穿梭于村里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協助進行核酸檢測的召集,分發抗原試劑,為村民分發抗疫物資……每次穿上大白防護服,站在田間街頭,半天下來,濕透的衣服總能擰出水來。
每次看到“大白”天使,村民總是熱情又驕傲,“她是奧運冠軍,是黨員,是志愿者,也是我的鄰居!”
中文很溜的外國友人
從前,常與這位皮膚黝黑,身材健碩的外國“旁友”擦肩而過,因為蹩腳的英文,只敢偶爾say hello!
有一天做核酸檢測時,發現他正在幫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掃碼,而且中文說得非常溜!
他叫藍天,是非洲裔法國人,7年前來到中國,2年前來到鴻飛東苑居住,是一位體育培訓機構的老師。當藍天看到小區志愿者和居民都在為抗疫忙前忙后,一片熱火朝天時,他坐不住了,主動到居委申請做起了志愿者。
他力大無窮,在為居民搬送物資時,總是搶著搬送分量最重和體積最大的。他耐心細致,每次小區秩序巡查時,總是能用溜溜的中文勸導外出的居民回家;遇到情緒激動的居民時,還不忘耐心安撫。
我的鄰居們讓我吃上了“百家飯”
“今天居委的晚飯我來燒,你們就不要跟我搶了”“不行,今天晚上我來,菜我都準備好了”。土豆燉牛肉、紅燒魚、番茄炒蛋、青椒炒豆腐皮……從3月底開始的每天晚上,麗水雅苑居委的工作人員總能吃到居民烹飪的熱乎飯菜,被大家稱為現代版“百家飯”。
因為不忍心看見居委工作人員餓著肚子工作,居民自發地輪流為居委工作人員做晚飯,居委工作人員“軟硬”皆施地推辭了好幾次,可收效為零。菜品的數量不僅沒有減少,接力的人數也從個位數變成了兩位數。
這種鄰里互助不僅體現在做飯上,還體現在抗疫的方方面面。退伍軍人陳天云,開著自己的私家車當起了免費“跑腿小哥”為居民配藥,還憑借過硬的英語口語當起小區的“涉外翻譯”,解決了不少國外租客的急、難、愁問題。而有著物業工作經驗的居民邢芳,也在黨員父親的影響下,極投入小區抗疫工作中,盡心盡責為鄰里服務。大家時常一呼百應,利用各自優勢服務鄰里,讓我們重新認識了自己的鄰居。
這個老小區不僅有了業主群還上演了愛心接力的故事……
住了十幾年了,第一次找到了組織,業主群。
建群后大家本能地抱團群暖,互相幫助。
一天晚上,獨居的視障居民小吳在物業群里求助說因為封控,幫忙為他燒飯的阿姨無法進來,吃飯成了個難題。求助一發出,群里立即掀起了一場愛心接龍。數十名居民自告奮勇提出要為小吳送飯,大家還商量著“排班”,要輪流為他做飯。雖然,考慮到疫情傳播的風險,最終居委承擔了每日為小吳送飯的任務,但此后的一段時間,時常都有居民委托志愿者為他送來各種糕點、泡面等物資。
不要問小編為什么視障患者能打字?這位鄰居小吳不僅會用專用工具微信聊天,還是一名在線上教唱歌的老師。小吳說:“大家這樣幫助我我很感謝,我唯一能回報大家的,就是承諾疫情之后,可以免費教大家唱歌。”
春暖一單元 以物易物愛心袋
“4月2日,手機在震動,我被拉入了<一單元防疫群>,搬來6年了,第一次有了一單元的業主群,像找到了組織那樣溫暖踏實。”
居家隔離的日子,蓬頭垢面時刻為搶菜組團購物而忙碌著,有一天,<一單元防疫群>1102在呼:“我這里有新鮮的肉,是單位照顧我們家庭發的,需要的在群里說一下,大家分一點吃,能幫到大家就好”。有幾個鄰居需要,又不好意思白拿,就用自己家里的東西進行置換,就這樣開啟了一單元“以物易物”的模式。
在疫情期間,為了便于樓組長發放、回收抗原材料,我們一單元每家每戶門把手上都掛上了一個漂亮的環保拎袋,到后來,也就成了我們以物易物的專用愛心拎袋。交換物品時,只要在群里@告知對方,就可以在愛心拎袋中取到我們所想要交換的物資,不僅時尚,還成了一單元特有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以下是以物易物的實錄花絮:
特殊時期的互助取暖
讓原本互不打擾的鄰居
重新凝聚起來
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化解了疫情帶來的不便和焦慮
親愛的鄰居
我們并不孤單
讓我們一起互相加油
靜候彼此擁抱的那一天
(來源:幸福惠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