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微光成束!他們打通保供“最后一公里”
【“特殊精神 特殊擔當”——上海抗疫系列故事之四十一】
“好了!”
凌晨1時29分,上海建德社區。跑完19個小區的司機吳師傅,發出一張用專業打卡軟件拍攝的物資送達照片,結束一天運程。
特殊時期,運力和物資同等珍貴。平日一車七八單已是考驗,如今,吳師傅通常會讓車裝載10至20單物資量,幾近“極限挑戰”,一車出去就是一天,只為了讓物資更快、更多運抵需求最緊急的小區。
大貨車運送防疫物資到達社區
這是上海復星公益基金會4月1日起發起的“社區馳援”行動。截至4月15日,復星基金會已向普陀、長寧、閔行、寶山等區的287個社區馳援防疫和生活物資近55萬件。100余名復星志愿者成為對接社區的“項目經理”,負責保證物資送到小區居委會或業委會工作人員手中——
社區馳援,就是守護上海。
集納愛心,力量來自全國各地
3月31日,上海疫情防控升級。
4月1日,復星基金會上一階段高校馳援和愛心車隊行動告一段落。晚上10點開會,決定馳援需求最緊急的社區一線,聚焦助力解決上海社區疫情防護物資難題。
“社區防疫支持包”方案就是當晚連夜制訂出來的。
首個公布拉出的“社區馳援”需求匹配微信群里,已有200余人。“社區有物資需要”“30名志愿者10件防護服輪換穿了三天”,群里的需求登記表不斷刷新。
支持包里是口罩、防護服、隔離衣、護目鏡、消毒液等防疫物資組合,按社區規模、志愿者服務數量,盡可能精確匹配。
獨木難成林。“社區馳援”公益項目得到上海市民政局的大力指導和支持,背后的支撐力量,更來自全國各地。
除了復星在各地的成員企業,復星基金會秘書長張翼飛還負責對接眾多公益伙伴。目前,北京慈弘慈善基金會、北京聯想公益基金會、黑龍江省飛鶴慈善基金會、黑龍江省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發展研究基金會、正泰公益基金會、湖北卓爾公益基金會等紛紛加入。企業捐贈資金或物資,復星基金會則用收到的物資,或用所捐資金代采物資,匹配一個個社區需求,再完成運輸分發全流程。
4月15日,長寧區虹橋居民區收到復星基金會送來的第二批防疫物資
4月初,首批緊急馳援的社區中,浦東新區浦興路街道長島花苑、濰坊新村社區需求最為緊急:物業和居委會因疫情處于隔離狀態,靠業主自發組織防疫,志愿者防護成為頭等大事。
濰坊新村志愿者負責人陳思思,組織起28人志愿者小組,服務一半以上是老人的涉疫樓棟居民共390人。此前,整棟樓的防護服只有到處湊來的10套。防護服每天清洗消毒,大家輪換著用。收到復星基金會送來的防護服,她在微信里不停道謝:“這批防護服,給了我們繼續堅持的勇氣。”
陳曉是浦興街道長島花苑社區志愿者領隊,家住浦西的她,來這里看望公婆時遇到封控,索性就地組織30位居民志愿者服務樓棟,幫助有困難的居民。守到晚上11點半,她終于等到復星基金會送來的100件防護服、200件隔離衣,轉頭對志愿者們說:“我們有‘盔甲’了!”
15日上午,上海市副市長彭沉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介紹,“截至4月11日,上海復星公益基金會、上海華僑事業發展基金會主動為社區、為學校配發防疫物資包,達到3000萬元。”
散播星火,復星員工就地志愿服務社區
“4月8日,又連續工作18個小時,從早上7點到現在,對接物資、到貨分揀、業主群運營、外部商家聯絡,好像一直沒有停過……”
這是復星旗下復地產發員工陳文卿的當日記錄。
從3月24日小區封閉至今,每一天,從睜開眼到上床休息,陳文卿都要在不到1平米的電腦桌前,保持18個小時以上不間斷工作,整個人像飛速旋轉的齒輪。
僅僅3天,陳文卿所在小區的志愿者,從10人迅速壯大到180人。志愿者每天沖鋒在這個4000多居民封閉小區的抗疫一線,在兩個500人的業主群和30多個保供商家工作群中來回切換,滿足近2噸的小區物資需求。“我們不能后退,背后就是無數的老人和孩子。”陳文卿說。
他的底氣,來自于復星。包括他在內,100余名復星志愿者成為對接社區的“項目經理”,負責保證物資送到小區居委會或業委會工作人員手中。
眼見小區志愿者裝備越來越單薄,陳文卿向上海復星公益基金會求助申請社區保供物資,當天就得到了基金會快速回應。防護服、口罩、防護面罩等防疫物資于次日凌晨2點36分送達。
復星員工王鵬家住浦東。小區封閉后,包括他在內,大家站出來當志愿者,“我的社區我照顧”。
作為復星“社區馳援”志愿者,王鵬擔任起“團長”,背靠復星旗下供應鏈資源,幫社區居民尤其是老人們采購了幾十份蔬菜包和肉品包。
4月3日,他看到業主群有人說“哎呀,昨天兩個感染者轉運出門都沒穿防護服,太危險了!”。他立馬在“社區馳援”微信群申請,“一線志愿者最緊缺的是防護服。”第二天上午便提了貨,中午就送到小區。
小區還處于封閉狀態,所有門都鎖了,只在一道門上開了個小窗,接收快遞等物資。王鵬從那個窗口接收到遞進來的紙箱,在物業的崗亭那里一箱箱疊好。一起接物資的居委會龔主任直說:“好啊,來得真及時!”
看到密集接觸人群的門衛、保安、保潔員們變身全副武裝的“大白”,王鵬說,“他們安全,大家也安心了。”
復星基金會匹配物資需求后安排分裝發貨
陳思思、陳曉、陳文卿、王鵬……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社區馳援”志愿者。就像一顆顆星火,散布在上海的各個社區,用志愿服務微光成束,有效打通社區保供“最后一公里”。
“點點滴滴,希望匯聚成一股力量,守護為抗疫拼搏的志愿者和小區居民,守護這座城市。”復星國際執行總裁、復星基金會理事長李海峰說。
(本文圖片由復星基金會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