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獨家:吳凡解讀上海防疫新策:打法變了,科學精準不變
3月18日凌晨,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吳凡百忙中接受人民日報大江東工作室專訪。這位“疾控女俠”與上海新冠疫情防控決策者和一線疾控人員一樣,幾乎不眠不休。見縫插針式的午夜專訪,吳凡對于當前上海疫情防控策略調整、網格化篩查等問題,一一正面回應。
吳凡在3月19日上海市新冠疫情新聞發布會上。東方網供圖
大江東:國內這輪疫情嚴重的幾個地區要么封城,要么多輪全員核酸檢測,上海堅持不封城,而是大規模實行切塊式、網格化管理,這個決策是怎樣做出的?對可能面臨的風險,做過哪些評估和研究?
吳凡:首先,上海不是“堅持”不封城,而是根據疫情發展不同階段、根據疫情特征做出的科學選擇。大家都知道,上海此前主要是靠“早發現”,加上精準的流調溯源,劃定密接、次密接、風險人群這三個圈層來做好防控,盡量在做減法,“多一個不要,少一個不行”。這個策略成功的前提,是病例發現要早,才能快速排摸清楚。如果出現較大范圍社區傳播,就不具備這種做法的前提和條件了。
根據近期疫情傳播特點和對幾個區陽性人員的分析,我們發現,疫情存在多點、局部聚集的特征,并有向全市擴散的趨勢。我們一面圍繞發現的陽性人員線索進行排摸,采取相應防控措施;一面也發現存在病毒隱性感染和隱匿傳播的問題。由于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力增強、人群普遍接種疫苗,無癥狀感染者和輕癥病例比例比較高,這對“早發現”策略是巨大挑戰。如果不能及時阻斷病毒傳播鏈,當隱性感染者的基數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面上較大范圍的爆發疫情。
對 “精準防控”的理解,我們不要僵化。今天上海調整防控策略,用“減少流動+核酸篩查” 切塊式、網格化篩查的做法,正是根據不同的疫情特征,實事求是地分類采取防控措施,是科學精準防控的另一種形態。上海疫情防控從來不會為精準而精準、為創新而創新,而是秉持實事求是科學態度。每一個決策,專家建議,領導拍板,都是需要有擔當的。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我們也一直思考,什么是“最小的代價”,如何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怎樣找準“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點——一方面生命至上,疫情防控是當前頭等大事;另一方面,控制疫情也是為了百姓利益,保障經濟社會發展,不能只從防控單一維度考慮下重手、做加法,必須多方兼顧。疫情防控中,減法才難做,“多一個不要”就是做減法,現在不層層加碼,分區分層差異化對待也是做減法。
從某種意義上說,上海今天不封城、不停擺是被“逼”出來的,上海沒有退路。上海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也是中國人的上海,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無可替代,甚至會影響國際經濟的大局。像世界第一大集裝箱港碼頭如果停擺,會有多少國際貨物貿易受牽連,多少貨船滯留海上?如果封城,停擺一周、十天,對掃干凈疫情確實有利,但從經濟民生角度看,多少中小微企業、打工人、市民百姓都要停下來,各種損失之大,是我們承受不起的!
疫情防控,上海現在走了一條很艱難的路,防控策略有了重大調整,“打法”變了。原來是找出病毒感染的上、下家,點對點清除;現在是“減少流動+擴大篩查”,一個個區域切塊、劃分網格,快速排摸,通過階段性讓經濟生活慢下來而不是停擺,來實現疫情的社會面動態清零。
大江東:不少人擔憂,上海控制得住這一波感染嗎?疫情會在何時迎來“拐點”、實現社會面清零?
吳凡:我不做預報。隨著網格化篩查的推進,上海的感染人數短期還會繼續增加,這符合我們的預期。以前的病例數字只是冰山一角,現在要把“冰山”底部兜進來,才知道這個底有多大。
最近,上海疫情防控領導小組一直都在深入細致地與專家組一起分析研判,反復權衡,果斷決策。疫情沒有給我們考慮周全的時間,上海不能等待,明確的防控目標,確定了防控戰略大方向,接下來的具體戰術問題就是邊推進、邊研究,動態研判下一步的打法、手勢。這兩天,有了第一階段重點區域、重點人群篩查的數據,就要重新劃分下階段重點地區了。
這一次網格化篩查,最大好處是把病毒的隱匿傳播阻斷,去除隱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部分。一旦隱匿傳播鏈阻斷,感染人數就會斷崖式下降。當前還有一些風險,流行病學溯源顯示,上海這波疫情并非一個來源,除了本地疫情傳播外,也發現了國內其他地區傳入引發的局部疫情。
大江東:近期的封閉管理,時間、范圍五花八門,有的是14天,有的是7+7,有的是2+12,有的是48小時,百姓有點懵。能否詳細解釋一下,各種場所和人員封控的科學依據、解封標準?
吳凡:這些管控措施,48小時(2天),是這次重點區域篩查的措施,目的是減少人員流動,沒有短期的網格固定,核酸篩查就像開著水龍頭拖地板,很難排清。
其它幾個措施,是圍繞著確診病例和密接、次密接、風險人群這“三個圈層”的管控規定。
目前,密接者都是14天集中隔離,次密接為7天集中隔離+7天社區自我監測。“2+12”針對的是密接者所在的樓棟或工作場所的風險人群。對次密接者涉及的工作場所的人員,目前只要14天自我健康管理。
大江東:新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對輕型病例實行集中隔離管理,無癥狀感染者也并不收治,是否會帶來防控風險?
吳凡:沒有風險。診療方案是針對病人的診療規范,規定醫療機構病人怎么診斷、怎么治療、什么標準算治愈。無癥狀感染者不是病人,不需要治療,只是他們有傳染性,不能不管。雖然有過少數病人治愈出院后核酸復陽的情況,但都沒有造成持續感染和傳播的能力,也就沒有太多公共衛生學意義。
近期,實施多時的國家疫情防控第八版規范也在征求意見,一經頒布,防控規定會有所調整,我們也會做出相應改變。
大江東:正在進行的大規模網格化篩查中,出現了核酸采樣排長隊、健康云系統不暢、檢測結果報告時間長等問題,您怎么看?
吳凡:據我了解,為防范惡意攻擊,上海“健康云”系統建設時設置了保護機制,一旦短時間有大量訪問,系統會自動防護,目前已經做了調整。鼓勵大家錯時,提前生成“健康云”二維碼截屏,小區檢測分時段錯峰,讓上網人數均勻化等。有的小區16日出現采樣排隊聚集現象,到17日就變得高效順暢。畢竟抗疫兩年多,上海從沒有同時做過這么多篩查。
大江東:關于網格化篩查,有市民擔心,“不是同時做,做完的小區和外面一流通,又會有傳染風險”,如果市民有多處住房,還有不被網格固化的可能性……是這樣嗎?
吳凡:這一次,上海綜合流調情況和“熱力圖”等,對病例較多、活動頻繁、傳播鏈復雜、擴散風險較高的重點區域進行較大范圍主動篩查。48小時內的網格化篩查,人員是固定的。48小時后,對于篩查二次結果“雙陰”的疫情低風險的街鎮,予以解封。對于篩查發現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但區域疫情風險相對較低的街鎮,針對該病例相關人員和居住地等場所(網格)落實進一步排查管控的措施,其余區域予以解封。對于篩查發現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較多,區域疫情風險較高的街鎮,為盡早發現傳染源,及早阻斷疫情傳播鏈,經研判評估,需再次對該街鎮開展全覆蓋的篩查。下一輪,重點區域調整,范圍會大大收縮。陽性感染者就這樣被固定在一個網格里。
這次重點區域篩查可以說上海正在努力探索一條疫情防控的新路——城市運行不停擺,通過分級分類,實現社會面動態清零。像上海這樣有近3000萬實有人口的超大城市,如果沒有網格化的扎實基礎,即使全城封閉,也會有漏網之魚。
大江東:上海一線疾控隊伍和基層防控體系眼下壓力巨大,非常疲憊,讓公眾心存感動與敬意,另一方面也擔憂忙中出錯,疲則生怠。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您在全國兩會提出了相關建議。當下,您認為該如何支持和保障基層防控“大白”?
吳凡:疾控隊伍和基層防控人員確實太疲憊了!心存感動與敬意的最好方式,就是配合他們,不給疫情防控添亂,自律、作好個人防護,不要因為個人生活有些不便就放任發泄不滿情緒。疾控隊伍是抗疫特種兵、突擊隊,要愛護好他們,關鍵時候用在刀刃上。疫情防控不只是公共衛生的事,更是一個系統性社會治理問題,需要同心協力、綜合施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