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這個大型小區被封控,這群人主動請纓逆行入駐……
新涇鎮一個有著3600多人居住的大型小區日前進入封控管理,為了齊心抗疫,鎮機關工作人員、居委干部、社區民警和物業人員等社區志愿者主動請纓,逆行入駐……
該封控區是一個大型農民動遷房小區,以河道為界分南北兩期。被封控的一期共有79個門棟1148戶,居民3600多名,其中包含13名孕婦、27名獨居老人以及24名90歲以上老人等。還有2個出入大門、2座河橋、2個核酸監測點,偌大小區的封控管理談何容易!
接到疫情防控命令,新涇鎮疫情防控指揮部快速反應,緊急抽調機關干部、社工以及社區民警、特保等50余人同步進入小區,內外聯動統籌協調封控管理。居民區黨總支迅速帶領居委干部、黨員志愿者開展小區封閉、人員排查、核酸檢測、生活保障等工作,讓警戒線內的管理日漸平穩有序,居民生活有條不紊。這背后離不開第一時間“逆風而行”志愿者的努力和辛苦付出。
帶著物資,他主動要求從非隔離區進入隔離區
疫情封控管理來得那么突然,從事醫療工作的周海康馬上意識到,這個時候首先要保障防疫一線人員的安全,周海康想到家里還有KN95口罩、醫用手套、隔離面罩、酒精、免洗洗手液以及消毒片,便從安全的二期“逆行”進入封控區,第一時間將家中儲備的醫療物資全部捐贈出來。
走入封控小區,他立馬化身志愿者,配合居委開展封控管理工作。封控第一天,他白天與志愿者協助物業封閉小區,為居民做解釋工作,并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建言提議,設立快遞貨架分區編號,建立緩沖區保障大家安全。
小區順利封閉后,當天晚上要進行第一次核酸檢測。頂著一身疲憊,周海康又投入到現場秩序維護中。“請保持一米線距離”“請佩戴好口罩”……他手持小喇叭,引導一批又一批居民有序進入核酸檢測現場,就這樣來來回回走了80多趟。連續站立兩天讓周海康過度透支,第三天躺下去就站不起來了。等到第四天全小區第三次核酸,他頂著腰托,又悄悄上陣了。
等到核酸檢測完成,看到每個人的防護服下汗水浸透了的衣裳,印在臉上口罩留下的勒痕,喉嚨里發出的嘶啞聲音,從事多年公益事業、已擔任志愿者多年的周海康深深體會到“在一起就能了不起,有你就有奇跡”。
才解封又就地上崗,夫妻搭檔并肩戰疫
逆行的隊伍中還有一對夫妻搭檔,謝慧蓮和徐杰。他們所居住的二期前腳剛解封,后腳就上崗志愿戰疫,夫妻雙方一人駐守一座橋。
謝慧蓮是新涇鎮北虹居委會主任干事,說話語速快。“一來我是做居民區工作的,比較了解居民的需求。二來我是當地人,大家都是鄉里鄉親,跟居民打招呼解釋說明都很配合。”謝慧蓮說。頂著中午的大太陽她在橋頭為居民做解釋,一直堅持到晚上7點多。同行的志愿者叫她在橋頭一起坐坐休息一下,她淡淡地說:“我每天站十幾個小時,習慣了。”簡單的一句話讓同行者心生感動。
當天晚上夫妻兩人進駐一期協助居委進行核酸檢測,一直奮戰到凌晨兩三點,完成了第一輪核酸采集才去休息。第二天居委會發動所有志愿者的力量去掃樓,謝慧蓮憑借著“腿上功夫”,逐戶排查、挨家采集,大家利用一天時間把79個樓道的住戶信息都排摸清楚了。第三次的核酸檢測從中午一直持續到晚上七點,謝慧蓮穿著防護服和面罩口罩,協助居民掃碼,并維持秩序。等到3600多人采樣完畢,謝慧蓮的兩件衣服都已經濕透了。
進入封控是我的責任,我就應該在第一線
接到封控消息后,新凱物業副經理王育第一時間帶隊進入封控區,組建45個人的工作小組,迅速投入到值崗巡邏、搭建場地、保潔消殺、維修搶修、生活物資配送等各崗位中。
封控小區居住人口多、人口構成復雜、流動性強,封控管理更加考驗物業人的智慧。在人員有限、物資缺乏的不利條件下,王育帶領工作小組分條線作戰,首先封閉2個出入大門,設置警戒線,引導車輛人員只進不出,安排保安加強巡邏,維護秩序,勸導居民非必要不出門;同時調配防疫物資、組織人員搭建帳篷、拉線用電、暢通網絡,快速設立了快遞外賣配送點、核酸檢測點和臨時隔離點。180個門棟前的防疫專用垃圾桶也迅速到位,確立防疫垃圾臨時堆放點,組織人員對小區進行全面消殺。
在封控區,王育身體力行,沖在一線,除了現場指揮,還變身“跑腿小哥”,為業主義務取送快遞、外賣,維護核酸檢測秩序。他還將物業活動室臨時改成宿舍,調配出一間淋浴房、安裝熱水器,解決了滯留在小區的外來保姆、外賣小哥、移動通信工作人員的住宿問題和個人衛生問題。
封控管理期間,居民生活井然有序,社區安保、核酸檢測以及垃圾運輸、快遞外賣秩序井然。看到這一切,王育自豪地說,“雖然辛苦,但是值得。”(來源:上海長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