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繁育11只小獐,上海首個獐野外科普教育基地在松江葉榭建成開放
2022年3月3日是今年“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上海首個獐野外科普教育基地在松江葉榭鎮(zhèn)的浦南水源涵養(yǎng)林內正式建成開放。
一大早,多位熱愛自然的市民跟隨上海市林業(yè)部門組織的科普體驗活動來到松江葉榭獐極小種群恢復與野放基地,近距離探訪這些百年前在上海消失,如今又“安居樂業(yè)”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獐。
獐曾是上海“原住民”,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在上海市郊廣泛分布,往后由于生境減少、破碎化和過度捕獵,獐于上世紀初在上海絕跡。
上海市林業(yè)總站副站長李梓榕介紹,2006年上海啟動極小種群恢復工程, 重新引進獐、揚子鱷等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獐作為其中一員,正式開啟重回故鄉(xiāng)之旅。2007年,從浙江引進的21頭獐放歸于浦東華夏公園飼養(yǎng)并成功繁殖后代。此后,松江浦南水源涵養(yǎng)林、濱江森林公園、崇明明珠湖公園等地陸續(xù)引進獐,擴大繁殖。
目前,上海境內共有8個野放點,總共生活著約200多頭獐。
獐是非常膽小的動物,一旦聽聞有異動就會立即逃離。想要看到獐,必須屏住呼吸,安靜凝望。
奔跑如風馳電掣的獐。去年五六月份獐子繁殖季,基地新增新生的小獐11頭,今年可望誕生更多小獐。
設在林間的投喂點,水盆和食物盆都標上了編號。周邊有紅外照相機記錄他們的飲食起居特征,以更好進行科研。
根據(jù)科研人員的統(tǒng)計調查,截止到2021年底,松江葉榭獐極小種群恢復與野放基地內活躍著不少于70頭獐,遠遠超出最初設立的“野放的30頭獐,能建立起可自我繁殖的野外種群,并保證獐存活率不低于90%”建設目標。
“獐顯不凡”科普館,對麝、獐、麂等動物作了對比介紹,同時詳細介紹了獐這一上海“原住民”回歸歷程。
俯瞰上海最大的獐子家園——松江葉榭獐極小種群恢復與野放基地,水清林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