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堵點" 上海首批社區服務個體工商戶獲登記
首批社區服務個體工商戶獲登記
上海多區將逐步釋放更多集中登記點破解執照注冊“堵點”
■本報記者 陳璽撼
修傘、磨刀、配鑰匙……月均銷售額幾千元的小本生意,因承受不了昂貴的租金,無法“登堂入室”。不符合個體工商戶登記注冊條件的他們,大多數無奈走街串巷。然而,這些又是百姓離不開、缺不了的生活服務業,是群眾身邊的“煙火氣”。
昨天,社區服務個體工商戶登記注冊這道難題迎刃而解。田林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龍華街道濱江水岸鄰里匯成為上海首批社區服務個體工商戶集中登記點,5位經營者通過審批喜獲營業執照,成為“正規軍”。
不再“漂泊”
昨天是元宵佳節,田林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張燈結彩,70歲的曹賢達被聞訊而來的居民們圍著,看著腳下近十雙等待修補的鞋子,耳畔縈繞著“曹師傅,你手機號多少”的請求,笑得合不攏嘴。
老曹撫摸著手中的營業執照,指著上面的“上海市徐匯區老曹修理部”,感慨道:“離開海門,在上海30多年,第一次有了安定的感覺,這個元宵節過得太開心了!”
此前,他常年在田林三村門口擺攤,雖然街道、社區和居民都很支持,但畢竟不是正規經營場所,老曹上了年紀,也學不來年輕人那套——注冊一個網絡平臺,在線接單。小區門口這一兩平方米的天地,就成了他目前維持生計的寄托。
老曹坦言,曾有熱心居民建議他申請一個營業執照,老曹心動了,但打聽了下周邊商鋪的租金,立刻放棄:“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也就三四千元營收,去掉生活開支剩不下多少,哪里有錢租個店面?”
一旁修鐘表的啟東阿姨顧愛琴也深有感觸:“大家都想正規經營,但租金實在太貴,租不下店面就不可能申請到營業執照。”20多年來,她輾轉于田林街道的多個社區,擺過露天攤,待過電話間、物業收費室和門衛崗亭,硬著頭皮“漂泊”。
“掛靠”田林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后,顧愛琴成功登記注冊了個體工商戶,她高興地展示自己手機里的電子營業執照:“以后上門服務,出示執照,看到我登記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感覺更正規,更容易贏得信任。”
破解堵點
來自上海市場監管部門的調研顯示,目前制約社區服務個體工商戶發展最大的堵點之一是經營場所。
受城市規劃、舊改動遷、環境整治等影響,不少個體工商戶的經營場所已滅失,導致他們無法滿足申請營業執照的條件,只能走街串巷或加盟網絡平臺,許多需要簽訂合同的項目、審查合規性的訂單,只能眼睜睜地看它們溜走。
這似乎是一個“死結”,但其實轉變思路,便柳暗花明。市場監管部門逐漸將目光聚焦到各街鎮的黨群服務中心、鄰里匯等社區功能性載體。
今年1月13日,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發布的《關于發展壯大市場主體的若干措施》就明確提出“支持個體工商戶發展,探索實施社區服務個體工商戶集中登記模式”,即支持社區提供場所作為登記疏導點,安排專人服務管理,幫扶社區內從事居民生活服務業的個體工商戶。功能性載體作為經營場所供市場主體登記注冊。此后,上海多區將逐步釋放更多社區集中登記場所,扶持社區服務個體工商戶。
既要幫扶發展,也要確保規范。上海市場監管部門表示,一些涉及許可的個體工商戶經營活動,對經營場所有相應的嚴格要求,所以暫不適用社區服務個體工商戶集中登記政策,適用該政策的個體工商戶經營活動以修理、保潔等社區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務為主。(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