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重情感游客看風景 上海這座城市值得深讀
上海“一江一河”沿線景觀設計、社區微更新中,注重細節顏值和服務功能
居民重情感游客看風景 這座城市值得深讀
■本報記者 李寶花
新年伊始,漫步蘇州河畔的市民游客發現,蘇州河邊新增了好幾處漂亮的打卡點。
周末的晚上,長壽路橋北側長約260米的光音棧橋宛如長虹臥波,橋欄上的彩色光影隨著音樂的節奏流動。棧橋和與之相接的步道,串聯起長壽路橋以北至遠景路總長約700米的“斷點”,人們可以暢通無阻地徜徉蘇河畔。
位于靜安區少兒圖書館旁的蝴蝶灣驛站剛剛建成。三層樓的驛站既具備飲水點、公共廁所等服務功能,未來還將是畫室、科普手作教室和微型菜園,并與靜安區少兒圖書館連成一體。
一年前,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里岸線基本貫通開放,成為市民游客休閑的好去處;一年后,光音棧橋、蝴蝶灣驛站這樣的景觀不斷涌現,進一步打通了蘇州河岸線的“斷點”,濱河腹地功能不斷釋放,創造出更多可共享的公共空間。
像這樣兼具顏值和服務功能的好去處,在上海不僅僅出現在“一江一河”沿線,一些社區的微更新中,體現城市顏值、治理價值的元素正被不斷疊加。
光音棧橋“燦若星河”
打通蘇州河岸線一個“斷點”,融合橋體貫通、立體繪畫、樂曲定制,展示出自然與城市融合的藝術空間
周末18:00,蘇州河兩岸華燈初上。站在長壽路橋上,一眼就能看見蘇州河東岸一座棧橋光影流動,耳邊隱隱傳來悅耳的鋼琴樂曲。這正是元旦假期后剛剛落成的光音棧橋,已有不少游客專程來此打卡拍照。
長約260米的光音棧橋不算大工程,在蘇州河岸線貫通工程中卻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節點。棧橋建起前,由于部分地塊產權問題無法解決,長壽路橋以北至遠景路的這段濱河岸線成為蘇州河岸線貫通的一個“斷點”。沿著蘇州河走到這里,濱河步道戛然而止,只能繞道而行。
最初接手這一“斷點”設計時,上海市政總院專業總工程師、負責項目總體創意的鐘律發現項目受限條件不少:岸線必須打通,但這一路段河邊的高層建筑已經固定,沒有后退空間;大樓旁的沿河空地用于停車,剛性需求必須滿足;在河邊建棧橋,不能打破防汛墻的安全防護體系,自由多變的藝術流線造型無法采用……種種約束,留給設計師的發揮空間所剩無幾。
曾參與過上海眾多城市微更新項目,鐘律對城市景觀有著自己的思考。在她看來,“一江一河”的建設作為彰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空間載體,需要體現最佳人居環境。“還江于民”,關注的是人們對城市建設管理品質的體驗度,是城市表情的詩意表達。只有具有設計溫度感的城市,才值得被閱讀與漫步。因此,坐落在蘇州河邊的棧橋,不應該僅僅是一座棧橋。
經多番推敲,“燦若星河”被確定為光音棧橋的文化創意設計主題,一處融合了橋體貫通設計、立體繪畫創作、樂曲專屬定制等跨學科創作的城市地標設計稿初具雛形,展示出自然與城市融合的藝術空間。
今年元旦假期后,光音棧橋正式亮相。如今,全長約260米、寬約2.5—3.3米的光音棧橋,以立體交通的方式實現通行、慢跑和停留駐足的貫通需求;棧橋下方,綠地、觀景平臺、停車場功能一一保留。走上棧橋的市民游客,還可在彩色橋面上看到《木》《花》《石》《云》四幅立體畫作,在城市中感受自然之趣。
光音棧橋流淌的音樂中,《蘇河夢游》由當代著名青年作曲家羅威為蘇州河量身定制的。循環播放的幾首樂曲分別是羅威創作的《巨鹿路的夏夜隧道》《雨夜的第二首詩》《五月的序》《晚間七點的輪渡與日落》《延安高架橋小夜曲二號》,其音樂靈感分別與落葉聲、雨聲、風聲、海浪聲、森林聲融合,體現萬物和鳴的自然之音。當音樂響起,橋上的光影隨音樂節奏律動,映襯著靜靜流淌的蘇州河,呈現出動人的光、影、音的融合景象。
其實,光音棧橋上的立體畫、音樂、光影都經過多番考量和調試。“立體畫可多可少,到底放幾幅、用什么題材、色彩怎么調配、與橋面顏色怎么過渡,都經過仔細推敲。”鐘律說,橋面最終繪上中國美院的四幅自然題材的立體畫,是為了打破棧橋所處的有限城市空間,賦予人們更多與自然、藝術有關的美好想象。
光音棧橋項目設計師、上海市政總院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鄭毓瑩坦言,最初播放的樂曲只有一首《蘇河夢游》,時長約8分鐘。青年作曲家羅威到現場感受后,提出增加另外5首曲子,這些樂曲展現的主題也與橋上立體畫相呼應。“針對樂曲的節奏和燈光效果,羅威建議音樂比較輕柔時,燈光節奏要緩一緩;音樂強勁時,光影可增強一些。”
此外,棧橋邊的建筑雖多為辦公樓和工業園區,但附近也有一處居民小區,為此,鄭毓瑩不下20次到現場體驗,不斷調整設計方案,最終使光音棧橋上的燈光和音樂調試到相對令人滿意的結果,音樂播放時間也確定為周五至周日晚18:00—20:00。
蝴蝶灣驛站“盤活”空間
主要設計理念是友鄰之家、全齡覆蓋、共建共享,圍繞基本服務功能和公共活動空間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
距離光音棧橋1.5公里,蘇州河在蝴蝶灣公園附近拐了個大大的“S”彎,蘇州河畔打卡點之一的靜安區少兒圖書館就位于此處。現在,少兒圖書館旁一處全新落成的蝴蝶灣驛站成為蘇州河邊的新亮點。
顏值高是人們對蝴蝶灣驛站的第一印象。在周邊一片古典主義風格老房子的包圍中,線條簡約、空間通透的蝴蝶灣驛站具有當代建筑風格,驛站前上千平方米的花園內,碧綠的草坪和灰色碎石地面輪廓線條柔和,中心綠島處栽種著三株巨大的垂枝櫻。毗鄰蘇州河岸線一側,一堵以陰生植物為主的火山巖墻上生長著不少蕨類植物。
驛站前的花園設計幾易其稿。參與這一項目的鄭毓瑩說,因為驛站毗鄰少兒圖書館,最初曾考慮將驛站前的空地打造成兒童游樂場。不過,在綜合周邊居民的需求后,空地最終打造成一處氛圍輕松的休閑花園。路過的人們可以來驛站加熱水、使用公共衛生間,累了在花園的座椅上小憩;咖啡愛好者可以來驛站泡杯咖啡,隔著玻璃欣賞花園的風景。
在驛站前,記者碰到住在附近的吳阿姨,去年8月驛站開工后,她和幾個鄰居就時刻關注這里的變化。對于吳阿姨這樣的居民來說,蝴蝶灣驛站的確帶來不少驚喜。原本,這里是一棟被用作臨時倉庫的老泵房,鐵門破舊、墻面灰暗。在考慮將其與濱水綠地、蝴蝶灣公園系統整合后,靜安區建管委、靜安區市政工程和配套管理中心對蝴蝶灣驛站進行多方協調和組織建設。
現在,蝴蝶灣驛站三層建筑的功能已劃分:一層是北歐風格的咖啡角和共享自助畫室,容納畫作展陳、繪畫創作、手工藝創作和交流活動;二層是共享科普手造空間,植物標本、科普展陳、兒童科普手造等展陳及活動可在此開展;三層是小小的共享社區微耕屋頂花園,人們可在這里體驗生活、接觸自然,接受科普教育。
鐘律說,依照此前發布的《上海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社區生活圈將成為上海社區公共資源配置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配備居住、就業、交通、服務、休閑等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蝴蝶灣驛站的功能,正是圍繞著基本服務功能和公共活動空間展開,主要設計理念是友鄰之家、全齡覆蓋、共建共享。
“一子落,滿盤活”。看似袖珍的蝴蝶灣驛站,不僅為蘇州河畔增添一處景觀,也激活了周邊空間。改造前的泵房倉庫,被一片翠竹與蘇州河畔的步道阻隔開來,與靜安區少兒圖書館也隔著一堵墻,三者雖近在咫尺卻互不相通;改造后,從驛站前的花園走上幾級臺階就能抵達蘇州河步道,其二層的科普手造空間與步道連通,打破了原有空間的阻隔。
驛站全新亮相后,不少參觀者提出:能不能將驛站與靜安區少兒圖書館之間的矮墻打通,讓二者空間實現共享?現在,靜安區也在合力推進這一建議。預計在不久的將來,蝴蝶灣公園、靜安區少兒圖書館、蝴蝶灣驛站和附近的濱水步道、球場等設施將全部實現互聯互通,激活一整片區域的公共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蝴蝶灣驛站亮相后的第一個展覽,正是以蝴蝶灣街區為主題的水彩畫寫生。這些寫生作品不僅追尋街區的外觀,也探索社區的文化基因,用水彩畫表達社區文化的精神內涵。對于在地居民來說,這無疑是一種重新審視自己生活、成長街區的驚喜體驗。
南昌路街區制造“偶遇”
城市不僅是地理范圍,也是情感歸宿。所有的城市居民,都值得對自己參與塑造城市歷史和未來感到驕傲
在鐘律看來,城市公共空間的細節與精微,是城市顏值,更是治理價值;是生活融入,更是文脈延續。“‘一江一河’沿岸地區作為上海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重要的核心功能發展軸、彰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空間載體,被寄予很高期待。讓‘一江一河’成為凝聚人氣的公共活動新地標,將體現更好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創造力,這也是蘇州河畔景觀節點精細化改造的主旨。”鐘律說。
事實上,不只是“一江一河”沿線,上海一些社區的微更新中,體現城市顏值、治理價值的元素也在被不斷疊加,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兼具顏值和內涵的好去處。
南昌路、茂名南路路口的開放式街心“閱讀花園”內,一座泰戈爾半身銅像改造后被保留,旁邊的風鈴上寫著泰戈爾的詩句。原來,當年印度詩人泰戈爾曾三次到訪上海,詩人徐志摩為其隨行翻譯。其中一次,泰戈爾就暫住在南昌路136弄徐志摩的寓所,離這座“閱讀花園”很近。
同樣在南昌路上,一處變電站的外墻用點、線、面等貼出“偶遇”二字。這兩個字取自徐志摩的一首詩,因為這兩個藝術字而在此打卡的人們,同樣在制造著一次次新的“偶遇”。如果再細心一些,人們還會發現南昌路旁的梧桐樹四周裝飾著一些ArtDeco(藝術裝飾風格)的方形銅刻,它們又有什么來歷?原來每棵樹周圍的幾塊銅刻組合起來,就可以拼接出“南昌路1902”字樣。1902年,正是南昌路被正式命名的年份。
強調設計和生活融合,將街區和道路的文化元素隱藏在設計中。在鐘律看來,城市不僅是地理范圍,也是情感歸宿。所有的城市居民,都值得對自己參與塑造城市歷史和未來感到驕傲。為此,南昌路上幾處街區花園的改造,都秉承這樣的設計思路,讓在地居民感受到情感連接、讓游客看得到風景,二者又能從設計中深度閱讀街區獨有的文化元素。
在南昌路上的“上海設計之都—城市藝術微空間‘AD Hub’”內,藝術家、設計師對南昌路街頭、角落的設計過程和細節,全部以圖片、文字、文創產品的方式展示出來。無論是居民還是游客,都可以隨時走進這個空間,與值班的藝術家、設計師對話,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議。“我們希望讓藝術和設計潤物細無聲地觸達每個人,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美好。同時,藝術家、設計師和居民游客,都可以成為城市藝術微空間的主角。”“AD Hub”城市藝術微空間運營者、上海美術學院人文環境研究聯合工作室負責人馬穎說。(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