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是景時時宜游 上海"雙百"文旅民心工程建成
百個“家門口的好去處”百家“演藝新空間”授牌
上海“雙百”文旅民心工程建成
■本報記者 李寶花 李君娜
昨天舉行的上海“雙百”文旅民心工程建成發布會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了100個上海市民“家門口的好去處”和100家上海“演藝新空間”名單并授牌,向更多市民游客推介身邊這些充滿煙火氣和文藝范的好去處。
在家門口感受品質生活
11月舉行的亞洲建筑師協會建筑獎典禮上,位于永嘉路309號、占地面積僅700余平方米的“口袋廣場”嘉瀾庭,獲得了社會與文化建筑類金獎第一名。
建筑規模堪稱“袖珍”的嘉瀾庭獲此殊榮,緣于其變身前后為社區帶來的變化。嘉瀾庭的前身是永嘉路中段老城區兩排存在消防隱患的舊里,借著老城區風貌整治的契機,兩排舊里被拆除,政府決定將其改造成服務周邊居民的城市公共空間。
嘉瀾庭投入使用后,很快就呈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社區居民生活圖景。人們在這里聊天、踢球、跳繩,一些居民帶著寵物來這里散步;周末時,入駐于此的“口袋咖啡”帶來了音樂表演、繪畫活動、創意市集等活動,令原本隱藏在城中的生活在這里展現出濃濃的煙火氣,成為增強社區凝聚力的好去處。
在楊浦,一條名為“NICE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的小路近期成為新網紅。在這里,社區居民不僅可以了解設計師和研究人員在做些什么,還可以與科學家、藝術家共同參與創新實踐,將社區從一個“消費末端”變革為“創新源頭”。
嘉瀾庭和“NICE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是上海100個“家門口的好去處”中的兩處。放眼全市,秉持“人民至上”重要理念的精妙“繡花”下,散布在街頭巷尾的“家門口的好去處”正如同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如同一個個小而美的生活樞紐回應著人民所需所盼。
演藝新業態“異軍突起”
12月20日,漢口路亞洲大廈“星空間1號”,環境式音樂劇《阿波羅尼亞》再一次拉開為期一個月的駐演大幕,依然是一票難求。
以亞洲大廈“星空間”為代表的演藝新空間成為“爆款”演出集中地,目前已開出16個空間,至11月底演出場次超過2000場,成為上海乃至全國演出密度最高的大廈,與周邊的演藝大世界劇場群形成集聚效應。
李斌是國網上海電力設計有限公司的一名電力工程師,作為一名資深戲劇愛好者,他發現,一系列不局限于舞臺形式的表演正逐步打破與觀眾的“第四道墻”,在上海形成一種新的模式。“走在鬧市街頭,會不經意地碰到各種演藝新空間。它們可能出現在某個商場、某個書店,甚至是某間咖啡店內。”
在業內人士看來,“演藝新空間”的誕生,是在傳統劇場商演與社區劇場文化配送之外,“突破天花板”走出的一條個性化發展的新路子。在上海建成的100家“演藝新空間”中,各類沉浸式演出、小型音樂劇、小小音樂會等遍地開花,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時尚消費熱點。
讓城市處處是景時時宜游
上海是開放包容之城,文藝范、煙火氣、時尚潮涌動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建設上海市民“家門口的好去處”和“演藝新空間”是市文旅局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的有力舉措。
在推進上海全域旅游建設的過程中,市文旅局從2020年起聚焦“家門口的好去處”建設,成為繼歷史風貌街區、特色休閑街區、特色旅游村、郊野公園四大類型后的有益補充。在傳統演出空間之外,一批“演藝新空間”的拓展和打造,衍生出上海文藝演出的一批新業態、新模式、新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推進上海“雙百”文旅民心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市文旅局堅持抓好數量和質量、“準入”和“退出”、內容安全和防疫安全等重要環節,制定了建設、管理、服務的規范標準和工作機制,堅持高質量發展、高品質服務,讓人民群眾充分感受上海的城市活力和文化底蘊。
目前,上海已建成的100個“家門口的好去處”種類豐富,讓城市處處是景、時時宜游,也讓人們在家門口就能接觸自然、感受品質生活。
與此同時,上海的100家“演藝新空間”遍及全市13個區,每年帶來近萬場的各類特色演出,為上海演出市場起到了重要的補充作用,有效助推城市各類演出業態的有序發展,成為上海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重要力量。(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