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服務落地鄉村 上海引導規劃"鄉村社區生活圈"
上海引導規劃“鄉村社區生活圈”
重點推動“鄉村便民服務中心”和“鄰里驛站”建設,讓公共服務落地鄉村“最后一公里”
■本報記者 戚穎璞
繼2016年《上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發布之后,“社區生活圈”理念進一步延伸到上海全域。昨天,《上海鄉村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試行)》正式發布,引導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宜學的鄉村社區共同體。
這份《導則》不僅關注鄉村環境和服務,更將視野拓展到鄉村的生活、生產、生態、治理等方面,這將給上海帶來怎樣的變化?
量身定制
“鄉村的居住群體、居住形態、生產生活方式、出行手段都不同于城區,需要更精準的社區生活圈配套。”市規劃資源局鄉村規劃處處長顧守柏說。
最明顯的區別,是把“15分鐘”尺度的服務半徑進行擴大。根據《導則》,鄉村社區生活圈的服務半徑按照“行政村”“自然村”兩級配置。自然村層級(鄉村鄰里中心)的服務半徑是300到500米,主要解決家門口的服務;行政村層級(鄉村便民中心)的服務半徑是800到1000米,可以解決更大范圍的復合型服務,比如老年人、兒童所需的活動空間、公服設施。
鄉村社區生活圈將打造融黨建群建、事務辦理、老人就餐、日間照料、看病配藥、醫療保健、文化休閑、親子活動等于一體的“多功能廳”。顧守柏表示:“城區的社區生活圈,人口相對密集、需求相對集中,一些業態功能的誕生是自然而然的,但鄉村更需要規劃去引導,讓公共服務落地‘最后一公里’,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融合。”
創新生產也成為《導則》的一大特點。據了解,上海將引導鄉村在傳統生產上引入現代化作業方式,包括電商直播、智慧物流,為村民增加收入,吸納外來人才,提供返鄉創業機會和靈活就業崗位。
差異化配置
張江鎮新豐村有一處特殊的鄉村人才公寓,連接著城市與鄉村。這處公寓原來是閑置的農村宅基地,通過統一裝修管理,解決了張江周邊企業員工的安居問題,也帶動了村民增收。
新豐村的變化,是上海鄉村之變的縮影。“在解決鄉村公共服務配套的同時,上海還面臨另一個問題: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一部分,上海鄉村未來的空間布局會變化,核心功能會改變,大都市承載的一部分功能將會轉移到鄉村。”顧守柏說,鄉村社區生活圈的藍圖不是唯一的,而是要結合未來發展方向,差異化配置功能服務。
《導則》針對鄉村特點提出了8類不同主題功能的社區場景,包括智慧治理、睦鄰友好、健康養老、自然生態、創新生產、未來創業、藝術文創、旅游休閑等。
首批試點落地
記者從市規劃資源局獲悉,鄉村社區生活圈已經在青浦章堰村、浦東海沈村率先進行試點。
鄉村也可以很新潮、很文藝、很美好。惠南鎮海沈村依托鄉村社區生活圈等規劃,吸引了一批鄉村規劃師、鄉村設計師、鄉村運營師以及鄉村創客,打造出“十二工坊”生活業態。如此,這里成為網紅人氣村,在“2021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期間,吸引了24萬人次前來游玩,其中國慶期間就有11萬人次,帶動當地村民增收,還有不少村民回鄉創業。
位于青浦區的重固鎮章堰村在整體規劃中,已經考慮村民在步行15分鐘的范圍內,要享受到“衣食住行、文教體衛”等基本服務,建設了章堰村幸福社區、文化館、培訓中心、圖書館、餐飲、酒店、商店等各類配套設施。其中,村部核心區規劃為商服用地,服務產業發展,也承擔文化休閑功能;保留農居點則引入體育健身點、衛生室等設施。
“‘十四五’期間,我們將結合鄉村振興示范村、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試點和保留村更新,重點推動‘鄉村便民服務中心’和‘鄰里驛站’設施建設,打造一批具有上海特色和示范意義的鄉村社區生活圈范本,力爭讓村民們享受到與城市一樣的生活品質。”上海市規劃資源局副局長王訓國表示。(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