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尋行知足跡 鋪就為民道路——
寶山大場以“行知讀書會”為基,共憶陶行知教學思想精髓
人民網上海10月16日電 (馬作鵬)“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在陶行知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即上海市第一個特色讀書會——“行知讀書會”成立三周年之際。10月16日下午,在陶行知先生的第二故鄉——上海市寶山區大場鎮,在毗鄰當年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山海工學團邊的行知讀書會教室,一場以“四顆糖”為主題的文化沙龍,拉開了大場鎮紀念活動的序幕。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縣。1914年,陶行知從金陵大學畢業,赴美國留學。其間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觀點,對他產生很大影響。1931年春,陶行知回國后,在上海先后創辦“山海工學團”“報童工學團”“晨更工學團”“流浪兒工學團”等。
行知讀書會位于寶山大場的環上大科技園二號基地,以上海市精神文明辦公室、寶山區政府、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為指導單位,由大場鎮文化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閻華工作室共同主辦。
三年來,讀書會堅持 “知行合一 文教結合”理念,共舉行50多場線下分享活動,葛劍雄、陳子善、馬尚龍、汪涌豪、李天綱、劉統、淳子、史依弘、宋思衡、王汝剛、駱新等滬上文化名家紛紛來此與讀者交流。主辦方還通過“賞藝會”“影評會”“體驗課”等創新形式,開展文學藝術的導覽賞析。特別是在疫情期間,推出線上“行知小課堂”,精心策劃“江南文化季”“古典音樂季”“宋人生活季”“文博淘寶季”“紅色起點季”等主題活動,吸引眾多市民、網民關注點贊。
據不完全統計,三年來,有超過20萬讀者通過線上線下參與讀書會活動。如今,“周末去行知讀書會聽課”成了眾多滬上書迷的新時尚,這里也成為北上海公共文化的新地標2018年12月,行知讀書會被市文明辦授予“上海市市民修身行動市級示范點”。
今天的主題沙龍活動從“陶行知的四顆糖”故事切入,串聯起“求真”“創造”“奉獻”“大愛”四種精神。
在第一顆糖“求真”篇章中,行知中學畢業的作家、陶行知研究者葉良駿分享了她心中的陶行知,而另一位行知校友、電影《三毛流浪記》中三毛的扮演者王龍基也驚喜亮相。從追求真實地扮演好三毛,到努力開拓成為一名技術發明家,王龍基講述了求真精神如何與他相依相伴的故事。
第二顆糖“創造”篇章中,住在大場的倪瑞辰小朋友講述了他如何成為社區小先生的故事:從對陶行知的認識,到今日對“小先生制”的解讀,小手牽大手帶來無限收獲和成長。園林文化學者林小峰在讀書會的《紅樓夢》解讀中,創造性地加入了插花表演,將知行合一的理念融入閱讀分享中。
第三顆糖“奉獻”篇章中,教師張婷妹分享了她心中的師者,令人動容。評彈藝術名家陸錦花不僅作為講者來分享過,也作為觀眾來聆聽過,她感嘆于嘉賓們的奉獻,也感動于讀者的熱情。每次風雨無阻的鐵桿粉絲更是來到現場為讀書會送上深情的祝福。
第四顆糖“大愛”篇章中,流行美聲組合“力量之聲”分享了最新出爐的《愛滿天下》MV,這首歌是每次行知讀書會的開場曲。“力量之聲”的三位成員宋罡、余笛、王志達都是高校教師,他們被陶行知先生的精神深深打動,三年前就完成了《愛滿天下》歌曲的創作并拍攝了MV。三年來,他們走進中、小學校與孩子們互動,進一步加深了對大愛精神的感悟,這一次,他們和大場的孩子們一起再唱這首歌,帶來新的感動。
上海是陶行知先生的第二故鄉,寶山大場是陶行知先生創立山海工學團的地方。為弘揚行知精神、傳承行知文化,近年來,在寶山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區教育局等有關部門的共同推動下,大場鎮建起陶行知紀念館、陶鼎和以“行知”命名的中小學校、公園、道路等10余處,在構建多樣化、系統化、立體化的教育文化平臺,堅持以文為魂、以文化人、以文潤鎮、以文樂民,著力打造與寶山建設科創中心主陣地相匹配、能共融的文化新高地等方面做出創新實踐。由大場“環保小先生”升級而來的寶山“社區小先生”,已成為享譽上海、乃至全國的一張創新社會治理的文教名片。
大場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將繼續深入挖掘“行知”足跡,梳理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山海工學團”、創建“小先生制”的歷史,延伸豐富“小先生”內涵,充分發揮陶行知教育思想理念在基礎教育、社區治理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繼續辦好行知讀書會等平臺,進一步做大做強“行知”文教品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