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上海藝術展達150場以上
展館展品城市都是風景,“高效率、高頻率看高質量展覽”漸成市民生活方式
一條身長十幾米的“霸王龍”,身體細節全部由金屬質感的機械部件構成,正踏破洪荒奔來,讓站在它身體下方的市民穆彥驚嘆不已,渾然忘記此刻已是晚上8點,外面天色早已黑透。據不完全統計,國慶長假期間上海各類藝術展多達150場以上,其中半數系免費展覽。
能如此“高效率、高頻率看高質量展覽”,不要說國內城市罕見,就算國際上也只有極少數城市能辦到。日前一項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8月—2021年8月,全國共有展覽項目2.9萬個,其中上海市展覽項目數量多達4730個,居全國榜首。
“這是我喜歡上海的理由。”這個國慶長假,不少人像穆彥一樣,為自己安排了豐富的看展行程。這些內容多元、形式豐富的展覽,正日益成為上海年輕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海展覽與國際越來越“無縫對接”
早上10點不到,浦東美術館門口就來了等候開門的參觀者。一樓展出的英國泰特美術館鎮館之寶《奧菲莉婭》在長假期間人氣頗旺,市民羅先生是第三次來這里:“從畫中主角哀怨的眼神,到即將沉入水中的手部光線變化,經典名畫的細節讓人百看不厭。而且策展方非常用心,放大了各個細節,幫助參觀者看懂名畫。”
“在上海,看到高品質展覽的機會越來越多。”學習藝術史和設計專業、目前在一家品牌從事推廣工作的穆彥對上海的各類展覽“如數家珍”:“上海現在的展覽有多豐富?藝術史都能在這座城市展開‘對話’!《奧菲莉婭》是拉斐爾前派的名作;一江之隔的東一美術館同期正在舉辦‘文藝復興至十九世紀——意大利卡拉拉學院藏品展’,能看到拉斐爾的真跡,兩相對比能一窺藝術的延續與變化。”
正在久事美術館舉行的“愛即色彩:馬克·夏加爾”展,讓堅持十五年“長假不去外灘”的市民夏臻楨破了例。“之前夏加爾的名畫《生日》上過熱搜,沒想到這么快就能在上海看到他的作品!”夏臻楨發現,上海的展覽與國際越來越“無縫對接”,比如近年來因與時尚品牌合作而“破圈”的藝術家空山基、丹尼爾·阿爾軒等人,很快就在上海舉行了個人展覽。
能“請”動這些頂級藝術珍品和熱門藝術家,源自上海對藝術的強烈渴求。據悉,7月開館以來,浦東美術館日均客流量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幾乎保持在3500人左右的“最大承載量”;此前閉幕的“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被參觀者笑稱“為了看日出,排隊到日落”。一些策展人表示,在上海舉辦展覽可以撬動整個長三角的觀展人群,乃至輻射全國:“為觀看一場展覽坐高鐵從北京來上海,或是從深圳飛過來,都很常見。”
上海雄厚的辦展“實力”,則是國際藝術機構和藝術家信任上海的理由。在浦東美術館,有6個可容納不同尺寸展品的倉庫,全館配備24小時中央集成的恒溫恒濕系統。把《日出·印象》請到上海的策展方上海天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定偉介紹,“請”動名畫的關鍵前提是展出場地符合展出世界頂級藝術品的條件。“無論溫度、濕度,還是安保條件,都必須達到國際通行的標準。”
藝術為風景注入“靈魂”
中午12點,西岸美術館正在舉行的“我的眼睛——視覺游戲裝置展”已掛上“限流預約”的標志。和許多參觀者一樣,穆彥領取預約單后,蹲在美術館內的階梯旁拍照:“這里的階梯很有名,能拍出一種幾何般的美感。”
上海許多藝術場館本身就是“藝術品”。面向黃浦江、毗鄰東方明珠的浦東美術館,每一扇窗戶望出去,都“美得像一張畫”。不僅大型藝術場館如此,上海街頭巷尾的小型畫廊、藝術工作室同樣構成一片風景。位于武夷路上的藝廊“介末”藏身于一幢歷史建筑內,夕陽的光線被窗外梧桐樹葉擾動,游走于正在展出的畫家馮瑋作品之上,在網上人氣頗旺。
下午3點過后,不少看過展覽的家長,會帶孩子來到西岸美術館二樓餐廳處休息,眺望黃浦江。市民鄧先生帶了兒子的滑板:“看完展覽等太陽下山,正好陪孩子在江邊游玩。”幾乎同一時間,同樣位于黃浦江岸邊的無界美術館依然有人排隊等候入場,工作人員則提前為他們測溫、檢查隨申碼。有參觀者說:“看完展覽再到江岸散步,是多美好的假日體驗!”上海一批藝術場館甚至開放專門的夜場,參觀時間一直延續到晚上9點之后,“白天游玩,晚上看展”成了一些年輕人的過節方式。
“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在上海,無論“一江一河”沿岸,還是歷史風貌保護區,或是城市地標、商業中心,都有大大小小的藝術場館星羅棋布,從名家真跡、館藏珍品到新人新作,種類豐富的展覽為城市風景注入“靈魂”。
“逛展”成最潮生活方式
長著一只眼的小熊、穿西裝“三件套”的老鼠、被機械齒輪驅動的甲殼蟲……長假期間,穆彥逛過最“怪”的一個展叫“玩物喪志集”,招募各型各色的創作者,展示自己古怪的創作或藏品。在這里,穆彥遇到熱衷研究動物骨骼與機械運動關聯的創作者,也遇到身著海盜裝束來逛展的參觀者:“在上海,很多小眾的展覽也能集結到一大批同好。”專程從外地趕來參展的陳先生說,因為喜歡這些稀奇古怪的玩具,自己常被長輩和親友苛責“不務正業”“大人玩什么玩具”:“但在上海不會,每年上海舉辦的WF上海、ChinaJoy等展會,大家會視之為一項產業、一件嚴肅的事。”
不僅展出物品特殊,“玩物喪志集”的策展形式也頗創新:以集市的形式進行展示,還可以現場交易——融合展覽、社交、消費的“跨界”方式在上海漸成潮流,在藝術館里能喝咖啡,在咖啡館里也能看展覽。穆彥告訴記者,“逛展”是最便捷了解藝術家、藝術領域的方式,也是最高效找到優質文化藝術產品的渠道,“對很多年輕人來說,逛展是一種生活方式。”
瑞金二路上的畫廊朻炻柒,10月4日開啟了一場“植物造型展”,展出的裝置藝術品全部以植物種子為靈感和主要材料。主辦方特意請創作者瀨戶友歌回答了“裝置作品能保持多久”這樣的問題,然而現場參觀者們更關注作品的表現力。
“相比北京的收藏家們喜歡通過拍賣會重金投拍名家名作,上海的藝術品消費群體更廣泛,對藝術品的種類接受度很高。”一些畫廊、藝術機構的從業者告訴記者,上海不少普通市民和年輕上班族也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文化藝術消費,讓年輕從業者青睞上海,一些亞洲地區的年輕藝術家把上海作為邁向國際的第一步:“上海的多元、包容和創新,展現了這座城市強大的軟實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