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雜技、交響曲……申城國慶檔舞臺作品閃耀鮮亮“中國紅”
近年來,紅色題材文藝創作的血肉愈發豐滿、態度愈發坦誠。主創團隊不斷探索傳承紅色血脈、創新美學表達的路徑,用文藝凝聚新時代奮勇前進的磅礴力量。在國慶長假期間,芭蕾舞劇《閃閃的紅星》、雜技劇《戰上海》、交響曲《百年頌》、舞臺劇《浪潮》、兒童劇《宋慶齡和孩子們》等在上海各大劇院上演,為申城藝術舞臺染上了鮮亮的“中國紅”。
記者發現,國慶期間的密集演出不僅豐潤了市民的文化生活,還成為優秀作品的“磨刀石”。原創芭蕾舞劇《閃閃的紅星》歷經三輪大改,以嶄新面貌亮相;“爆款”雜技劇《戰上海》精摳細節,舞臺呈現更加成熟;舞臺劇《浪潮》第三輪上演,劇本和表演都經過細心打磨……一批溫潤心靈、啟迪心智的正能量佳作正在漸漸成型,“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成為上海文藝工作者對作品的堅持。
重新演繹紅色經典,讓“紅星”綻放更耀眼的光
昨天清晨,上海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吳虎生如往常那樣準時起床練早功。這一整天的日程排得滿滿當當:上午基訓、下午走臺、晚上聯排到10點左右。今晚,經過一輪輪精心修改的原創芭蕾舞劇《閃閃的紅星》將在上海大劇院嶄新亮相。“2018年,《閃閃的紅星》就在這里首演,而后我們一路巡演一路打磨。現在,我們重返上海大劇院演出,既是回到原點,又是站在新的起點,一定會讓這顆‘紅星’綻放更耀眼的光芒。”吳虎生說。
原創芭蕾舞劇《閃閃的紅星》的故事從成年的紅軍戰士潘冬子的視角徐徐展開,行軍路上發生的故事與兒時的記憶相互交織,令潘冬子更加堅定了信仰——為挽救更多母親、守護更多家庭奮戰到底。在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看來,《閃閃的紅星》印證著上芭致力于探索中國芭蕾創作的初心,也擔負著當下藝術工作者對弘揚紅色文化、革命情懷的重任。“它以當代精神、芭蕾語匯、海派風格重新演繹了紅色經典。”
近三年來,《閃閃的紅星》足跡遍布北京、南昌、杭州、南京、廣州、深圳、珠海、濟南、西安等城市,演出了近百場。“也許,每個男孩子小時候都曾有過英雄夢,更重要的是,我是中國人,《閃閃的紅星》講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故事。”在不斷修改打磨中,吳虎生對角色的理解越來越深刻:“舞劇所呈現的不僅是中國軍人的風采,更體現了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這個國慶長假,上海芭蕾舞團的演員們比平日更加繁忙:為比利時觀眾奉獻“慶中秋、迎國慶”線上芭蕾專場演出;演繹《白毛女》《天鵝湖》等經典芭蕾舞劇,參加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五周年線上系列活動……于是,芭蕾舞劇《閃閃的紅星》總導演趙明干脆“釘”在排練場,見縫插針地指導舞者們精摳表演細節。“《閃閃的紅星》經過了三輪較大改動,創作思路越來越明晰。”
趙明說,“這部新作不僅要突破此前電影、戲劇等同題作品的框架,塑造一個更具血肉、更能直擊人心的成年潘冬子,它還承載著中國芭蕾傳承與創新的厚重命題,芭蕾藝術如何在《白毛女》的基礎上傳承和發展,這些思考驅使我奮力前行,挑戰自己。”
在舞臺回望崢嶸歲月,讓“爆款”更趨成熟完美
國慶期間,上海愛樂樂團交響曲《百年頌》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激情奏響,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新創舞臺劇《浪潮》再度于安福路288號上演,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兒童劇《宋慶齡和孩子們》亮相馬蘭花劇場……新創作品與經典好戲“你方唱罷我登場”,踐行著“以演出為中心環節,激發國有文藝院團生機活力”的新要求。
“生命于他們本是一首長長的歌曲,卻戛然而止在黎明前,但那些滾燙的迸濺的音符落在了大地上,一年年回響不息……”滾燙的文字出現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歌劇廳里,隨之而來的是雜技劇《戰上海》動人心魄的精彩表演。10月2日至3日,這臺“有筋骨、有血肉、有溫度”的好戲再度上演,打動了許多觀眾。“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新中國成立72周年,《戰上海》在國慶期間演出是劇目主創和演員們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致敬。”上海雜技團市場總監王舜告訴記者,劇組演員在日常練功排練之外,還積極與主創團隊共同探討,加深對角色的理解;同時,演員們保持著良好的作息,以充沛的精力確保最完美的演出。
今年年初的央視元宵晚會上,海派雜技《豐碑》驚艷亮相。通體金色的雜技演員利用高難度的技巧動作組成一座“人物雕塑”,用雜技藝術的語言向英雄致敬。晚會后,《豐碑》的央視官微視頻1個小時內點擊近50萬次,人們紛紛涌入各大媒體和社交平臺,表達對這個節目的喜愛。《豐碑》的微博話題閱讀量逾500萬,抖音的熱度也有近600萬。然而,藝無止境,“爆款”還有提升空間。“我們深知沒有完美的舞臺作品,只有不斷追求完美的過程。作為一部雜技劇,《戰上海》與其他演出截然不同,更考驗我們的綜合舞臺藝術能力。”王舜表示,主創團隊吸取專家和觀眾們的誠懇建議,改良服裝和舞臺裝置,優化多媒體和燈光的處理,綜合運用現代舞美科技,營造真實的舞臺氛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