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歲的上海網紅馬路,變身新的“紅色文化打卡地”
一步一景、一景一畫……100歲的上海網紅馬路,變身新的“紅色文化打卡地”
滬上網紅打卡地愚園路,如今不僅僅有咖啡畫廊、潮牌小資,還嘗試著用新方式講述自己獨一無二的“傳記”。
9月29日,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展現百年愚園路的歷史風貌與文化底蘊,“堅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暨“百年愚園路”長三角新鋼筆畫作品展,在上海市長寧區愚園路開幕。
展覽由長寧區文化和旅游局,長寧區人民政府江蘇路街道辦事處,虹橋、中山公園地區功能拓展辦公室共同主辦,將于十月假期期間向上海市民免費開放。
挖掘文化底蘊,“再”定義旅游網紅打卡地
“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遍L寧區的愚園路經城市微更新改造,成功打造為年輕白領們刷爆朋友圈的打卡勝地。此次,來自長三角的藝術家們圍繞歷史的質感、思想的輪廓、時代的線條、百年愚園路進行創作,挖掘愚園路在發展歷程中點點滴滴的歷史文化故事,用鋼筆畫的表現手法展現愚園路上的紅色文化底蘊和百年歷史風貌。
入選作品中,有描繪秋日陽光穿過法國梧桐后留在花園洋房上的斑駁,有對焦愚園公共市集里修鞋工匠樸實堅韌的雙手,有用單色線條勾勒百年愚園的滄桑巨變,還有僅用有色鋼筆“秀出”濃郁的路邊美人蕉。參展藝術家的百米長卷,更是顛覆不少人對鋼筆畫的認知。
所有作品以戶外展陳設計形式,通過愚園路上的網紅打卡地為串聯,兩千多米的愚園路文化街上形成一步一景、一景一畫、一畫一故事的新紅色文化打卡地。
藝術與非遺聯名講述紅色故事,鍛造愚園路新地標
藝術與非遺聯名講述紅色故事,是此次公共藝術計劃的亮點。展覽方邀請海派藝術名家針對愚園路紅色地標和歷史故事,進行藝術再創作,結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蕪湖鐵畫”,手工鍛造、千錘百煉四件公共立體鐵畫藝術。
鐵畫、鋼筆畫雖是兩個地域的不同藝術表達形式,但都以線條為基礎刻畫對象。主辦方將平面的藝術形式,通過公共藝術空間的布局設計,將兩種藝術形式相結合,帶進愚園路上的弄堂口、街角處、馬路牙子上。作品中的人物穿越百年,與路邊漫步、小憩的市民相互遙望、靜靜對話。
其中,作品《回眸》以百年前愚園路上的生活場景、社會名人、市井印象為藍本,先由前上海美協連環畫、年畫、兒童美術藝委會主任葉雄進行手繪創作,再由蕪湖鐵畫省級非遺傳承人、曾參與制作人民大會堂鐵畫老藝人張德才指導,并攜蕪湖鐵畫協會鍛制技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陳龍、楊勇鍛制,最終呈現為愚園路1315弄“愚園人家”門前的城市空間公共藝術裝置。
裝置作品《前哨》,以1947年5月中共中央上海局機關設立為背景。這幅作品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硬筆畫學會會長張安樸手繪創作,由安徽省級非遺傳承人聶傳春、藝術家鄭德剛進行鐵畫鍛制。作品畫面以直線條為主,輔以簡潔的人物刻畫,形成以線帶面的有機結合,具有強烈的視覺和戲劇效果!肚吧凇芬矊⑷腭v江蘇路389弄21號中共中央上海局機關舊址,“堅守”舊址大門。
向百姓征集“我和百年愚園路的故事”
展覽期間,同時征集“我和百年愚園路的故事”,從百姓口中得知愚園路的故事,并邀請部分入選參展者在開幕式現場及公教活動期間用速寫、鋼筆畫等藝術手法,將愚園路的百年故事進行現場創作,回到百姓手中,形成獨特的記憶。
故事征集活動入圍者還可參與到“徒步愚園路——導賞與藝術體驗”鋼筆畫活動中,自己來當一回藝術家,將自己的故事以繪畫形式展現,完成屬于自己的鋼筆畫作品。
開幕式當天,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鄭辛遙為新成立的“上海新虹橋鋼筆畫學會”揭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