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社區最戀煙火氣,這個街道為居民營造“人氣公共空間”
工作日的下午四點后,位于共和新路、芷江西路路口附近的“芷江綠地”正是一天最熱鬧時:幾個剛放學的小朋友,在中心小廣場上跳繩、拍球、嬉鬧,歡笑聲此起彼伏;一旁的長亭內,一群居民一邊看著孩子,一邊乘涼、聊天;幾位上了年紀的居民,三三兩兩地圍在一起下棋、觀棋;蜿蜒的綠道上,兩位健身的居民健步如飛,一看就是練過的;還有一個小嬰兒,躺在母親懷中,對著花花草草牙牙學語……一派人間煙火氣。“芷江綠地”是芷江西路街道轄區內的一處街角綠地,面積雖小卻是周邊最具人氣的公共空間。
靜安區芷江西路街道,是上海中心城區典型的居住型老社區,交通便捷、小商業發達,居民出行與購物方便;但很多小區比較老舊,60%以上建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這幾年,靜安區對老舊小區推進了“美麗家園”建設,老居民樓修繕了,小區環境變好了,可限于建造時的天然短板,老小區普遍缺乏公共活動區域,特別是私家車多起來后,小區內基本沒有可供居民活動的空間。
“充滿煙火氣與人情溫暖,是居民愿意留在老社區生活的重要原因。在街道推進15分鐘生活圈的調研中,很多老居民反映了目前缺少能讓人集聚的公共活動空間。打造一個更宜居的社區,就要補上這一遺憾。”街道黨工委書記柯琪說。
一場老社區營造公共空間的行動拉開了帷幕。先從已有的公共空間入手。“芷江綠地”原是一片街角綠地,以綠化景觀為主,只有零零落落的幾個座椅,人無法走進綠地、親近綠地。街道聯合專業職能部門對“芷江綠地”進行了重新規劃,調整了動線,大量增加人可以在綠地中活動與休憩的空間,保留了一些原有綠化,也增加了一些頗具觀賞型的花卉。改造后,原來少有人來的綠地,自然而然將居民聚集過來。
轄區內有個交通公園,是一個有年代的“口袋公園”,這兩年也經過了改頭換面。公園的最大特點是綠樹成蔭,走在樹下的健身步道,或者坐在休憩的涼亭與長椅上,明顯能感覺到陣陣清涼。“現在這里的環境比我們商品房小區還好。”一位上海爺叔住在交通公園對面的商品房小區,這處小區的環境在街道轄區的小區中數一數二,原來這位爺叔要健身活動,基本不出小區;公園改造后,他成了“常客”,幾乎每天都過來,早上遛鳥、下午觀棋、晚上健走,還認識了好幾個不住在同一個小區的“棋友”,“交友圈”都擴大了。交通公園也是一個年輕人喜歡的“口袋公園”。公園旁新辟了一處共享籃球場,在手機上就可以預約租借籃球場地,按照預約時間到現場,自己刷卡進門,就能使用場地,價格特別實惠,每個小時租借費用才5塊錢,工作日早上時段還是免費的。平時下班后與周末時段,這個籃球場地預約爆滿,年輕人在這里揮汗如雨,富有活力。
盤活老空間之外,街道進一步開辟新空間。芷江西路151號隔壁是一條無名弄堂,由于歷史原因,這條弄堂多年來被幾處違建占據。街道講法講情,動員違建搭建者同意拆除違建,騰出來一條長約30米的里弄。鋪上步道、種上綠化、裝上夜燈,打造了可以雙向走動的健步道。很多居民現在每天固定早上來走一次、傍晚來走一次,非常喜歡這一改造。
與步道一條小馬路之隔的是,最新開放的“芷江書屋”,也是拆掉一處違建后打造的公共空間。采取庭院式設計,有假山、翠竹、花草,走進院子可以看到一個透明玻璃房,里面是休憩座椅與一排書架,書架上是可以自行取閱的書籍。真是難得的鬧中取靜。記者采訪時,一位看上去30多歲的男青年正坐在座椅上看書、喝奶茶,他說自己在周邊開了一家小店,是個創業者,店內不忙的時候,他就請太太看店,自己到這里來休息“充電”一下,感覺非常幽靜、愜意。
“芷江書屋”開放后,最受益的是住在一墻之隔的康樂小區居民。康樂小區是一處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老小區,小區內停滿了私家車,基本沒有公共活動空間。“芷江書屋”開放后,街道在庭院內為居民開了一道可以刷卡進出的門,很多居民將書屋當作了自家的“后花園”。原來挨著書屋最近的幾戶一樓居民,家中的窗戶被違建擋住,終年不見陽光,也不能打開通風,幾戶人家叫苦不迭。違建拆掉后,這幾戶居民家的窗子,終于有了打開的空間,窗子正好對著庭院,居民天天可以看到養眼的綠化。“我們家一下從‘暗無天日’,變成了小區的‘景觀房’,花開盛時還有陣陣花香飄進屋內。”住在底樓的一位阿婆說。街道出于安全考慮,為幾戶人家免費安裝了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防盜窗。
“芷江西路街道是一個老社區,轄區面貌與居住品質正處于逐步提升的階段。打造15分鐘生活圈,我們從滿足老百姓需求上尋找發力點。”街道管理辦主任居愛君說,街道還在轄區內人流密集的商場周邊增加了步道與公共座椅,方便居民健身、休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