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上海市工商聯70年:“娘家人”助力民企務實領跑
9月3日上午,慶祝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成立70周年大會舉行。
將時鐘往回撥動,1951年,上海市工商界代表會議召開,標志著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成立。時光荏苒,從協助政府做好公債認購,率先開展全市全行業社會主義改造,到引導民營企業投身改革開放的熱潮,70年來,上海市工商聯團結廣大工商業人士,書寫了精彩篇章。
1951年,上海市工商界代表會議召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從全國范圍來看,以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為代表的民營經濟主體近1.5億,占市場主體總量的95%以上,在穩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提出,進入新時代,我們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匯聚發展的力量,一以貫之培育、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大力推動新時代上海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大江東工作室走訪了多家民營企業,他們有躋身上海百強民企的大公司,也有惠及一方百姓的小飯店,甚至還有坐在1500元每月工位上的“一人公司”……觸摸這樣的群像,我們試圖勾勒出上海民營企業的奮斗面貌、領跑姿態。
上海民企的改革發展史:踩中歷史節點,緊扣時代脈搏
改革開放初期,農村經濟改革先于城市,部分農產品得以流通。在城市里,生活服務消費能力依然不足,同時大量知識青年返城也帶來就業壓力。民營經濟首先在傳統服務業領域發芽,小商店、餐飲、理發等出現在街頭。上海陸續出臺文件,相繼恢復個體工商戶注冊登記、允許雇傭幫工,在銀行開戶和申請小額貸款,給返城知青工商戶稅收優惠,逐漸放寬政策,擴大就業,繁榮市場。
進入2000年,上海市的民營企業生機勃勃,發展壯大,從生活消費品流通領域,擴展到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參與提供公共服務和重化工產業。
2001年加入WTO后,外資、外企、外貿訂單等涌入中國,“園區經濟”發展起來,并向著郊區發展。截至2005年,郊區私營企業占到全市私營企業數的79.6%。東妹在采訪中常聽民營企業家回憶:20年前,公司隔壁常有農村老太太在自家屋前曬太陽,午休時間踱到河邊看農夫釣魚。
活躍在各個園區內的民營企業家,身份漸漸發生了變化。2000年以前,上海民營企業家大多是白手起家的創業者;2000年后,國內各省市知名企業家紛紛來滬二次創業,建立研發、營銷、投融資機構,“把生意做到上海去”成了創業成功與否的標志。
有學者分析,民營企業發展依賴于社會和經濟兩個條件。社會條件在于營商環境和監管的寬松程度。黨的十五大首次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重申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在產權制度方面提出“兩個不可侵犯”,營造市場環境方面提出“三個平等”,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經濟條件則取決于市場繁榮程度。經濟增長不斷催生新的社會需求,民營企業家善于精準找到社會需求——只要有縫隙,活水就可以流過,民企始終是經濟社會最活躍的那股力量。背靠長江、面向太平洋的上海,擁有最先進的理念、技術,最活躍的資本,民營企業紛至沓來。
目前,上海民營經濟以全市近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貢獻了38.6%的稅收,提供了七成的就業崗位。2020年上海新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超八成;上海專精特新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超九成。上海民營企業更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制造、智能網聯汽車等硬核領域展現出創造力。
回顧歷史,上海民營經濟每一次發展都緊扣時代脈搏和社會發展需要。
來自“娘家人”的關心,盡顯煙火氣和人情味
有位上海市工商聯工作人員告訴東妹,調研企業時,相關政府職能單位很愛與工商聯“搭伙”下基層,因為工商聯有個特殊身份——民營企業的“娘家人”,更懂企業的急難愁盼。
上個月,2021年上海民營企業百強榜單新鮮發布,網絡游戲公司——上海米哈游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列其中,創始人劉偉第一時間向長期關心他們的上海市工商聯報喜。
2011年,80后劉偉僅憑專業優勢,以及還未成型的一個創業想法,拿到上海市科委提供的10萬元無息貸款。10年間,公司規模已達3000人,去年疫情期間,公司不裁人,反擴招了1000人,預計今年稅收超過10億元。
這樣的年輕民營企業家在上海很多。“走訪企業時,看到很多年輕人坐在1500元每月的‘辦公室’,其實就是一個工位,手握十幾萬元無息貸款,開啟創業之路。”上海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工商聯黨組書記黃國平說,“我們要在優化營商環境上下細功夫,真心誠意當好‘店小二’,助力更多企業的成長。”
嘉定區南翔鎮品海飯店總經理趙憲珍,去年7月在上海市民營企業家圈里火了一把,她代表全國8200多萬個體工商戶向習近平總書記面對面匯報工作。2018年,她遇上一件難事,飯店面臨拆遷,年近60,家人也勸她停業退休。但趙憲珍堅持了20年請南翔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來店里吃年夜飯,停業了,“媽媽們”的年夜飯怎么辦,該找哪個部門反映解決呢?
趙憲珍和福利院老人們在一起
南翔鎮商會得知此事,便在商會群發起“召集令”,當地的環球經濟城表明愿意承接,很快飯店喬遷新址,福利院老人的第21場年夜飯,又在“自家女兒”的飯店吃上了。
股東、投資人、政府部門可能關心企業營收好不好、市場大不大,而“娘家人”則關注企業員工早餐有沒有得吃,吃得好不好,盡顯煙火氣和人情味。
在國通路127號周邊分布著7棟商務樓,入駐企業40余家,企業員工超過3000人。園區里僅有一家食堂,周邊才兩家便利店,不能滿足白領的早餐需求,許多年輕人索性不吃早餐。街道商會積極和街道溝通,一批流動餐車開進園區內。
全國工商聯2020年發布“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調查報告顯示,民企對要素資源的獲得和周邊配套環境的保障指標較為關注。除了早餐,上海市工商聯還關注企業的人才公寓、園區里的休閑設施、交通方便程度等方面,收集企業的訴求和相關部門溝通解決。
務實、低調、講規則,滬商精神行勝于言
上海民營企業家低調、務實,行勝于言,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上海民企行動力絲毫不打折扣。
2017年開始,黃浦區5位民營企業家組成的扶貧小分隊,頭頂草帽、腳蹬膠鞋,開著一輛滬牌越野車,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縣的高山峻嶺間頻繁穿梭。首次做農產品項目,他們雄心勃勃采購了100萬元牛油果進口種子,結果當年大雨,種子泡水腐爛,損失巨大。第二年,他們請來農藝師,一起摸索育苗之道。搭建大棚,信息化自動控制,開山開路,挖水池,架水管,將水電接到山頂……最終,灌木密布的山地改造成了牛油果林,時隔3年,第一批牛油果才成熟,原先頗懷疑的村民們,終于相信了地里能長出“綠黃金”。
企業家到村民小組動員村民種牛油果
地處上海水陸交通北大門,寶山區物流業蓬勃發展,有165家物流企業,15萬從業人員組成的物流商會順勢成立。物流行業體量大、車輛多,加油排隊時間長,常造成交通堵塞,企業為降低成本給車輛加劣質柴油,油料供應量不足導致價格提升,類似問題層出不窮。2019年至2020年,加油點先后經歷三次督查,發現不少問題,物流企業痛定思痛,下決心解決“加油難、加油亂、加油貴”。
上海的規則意識體現出來。在上海市經信委的牽頭下,寶山物流協會與相關單位聯動,各方坐下來商量,首先,建立一套團體標準,為之后整改和執行奠定基礎。接著,商會組織政策宣講會,把日后要實現的標準解釋得明明白白。經歷多項準備工作后,才著手試點,試點也是分批次逐步完成,在平穩有序中整改了加油點,沒有對企業經營造成過大影響。
上海房屋租金高、人力成本高,為何年輕人還是愛在上海創業?民營企業家為何也愿來上海“二次創業”?曾有一位創業者透露,他最看重上海的透明高效和講規則。“經營成本雖高,都是明面規定了的。營商環境相對寬松,‘大蓋帽’不會隔三差五上門……”
李強說,要把上海民營經濟品牌打得更響,進一步彰顯開放優勢、創新活力、總部實力。支持民營企業……到世界經濟的大海中去搏擊風浪、強筋壯骨。大力倡導“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問出處。”
未來,上海市民營企業將起航新征程……
(本文圖片均由上海市工商聯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