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埠百年 海上醫療深植“紅色基因”書寫大愛故事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今天是“8·19中國醫師節”,今年又值建黨百年,回望歷史感悟良多:上海開埠百余年,醫學發展亦“開全國之先河”。浦江兩岸,一代代白衣天使扶危渡厄、救死扶傷,一家家百年醫院更在黨的誕生地見證了一段段紅色歷史。
初步統計:目前上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大醫院共有10多家。穿越歷史長河,追憶百年老院的世紀芳華,一幕幕刻骨銘心、動人心弦的紅色時刻再現,一束束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的人性之光閃耀,這些點滴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指引著后來者不斷前行。
百年前“紅色種子”悄然發芽,
星星之火燃啟蒙之光
百年之前,華夏大地積貧積弱,生靈涂炭。但正是在這黎明前的黑暗時分,紅色種子已在上海的多家醫院里悄然發芽。
牛惠霖,中國第一代海歸西醫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首位華人副院長,被譽為“中國醫界之柱石”。1927年和1931年,著名紅軍將領陳賡腿部先后重傷兩次,秘密來滬就醫。為他做手術的醫生,正是牛惠霖和他的弟弟骨科專家牛惠生。
陳賡的兩次腿傷都十分嚴重,在當時落后的醫療水平下,幾乎只能截肢。但在牛氏兄弟的妙手仁心下,他得以保住了雙腿,為中國革命和解放事業做出了更多的重要貢獻。
左英原名瞿虹霞。她是一名從仁濟醫院走出的優秀護士,更是中國共產黨的忠誠戰士。左英一手創建了仁濟醫院中共地下黨組織,也是上海最早的醫院地下黨組織,為黨的偉大事業留下了珍貴的火種。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紅會老樓內,同樣深藏著一段紅色故事。1936年,華山醫院收發處接受中共地下黨委托,秘密收轉在法國巴黎出版的黨報《救國時報》。該報是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機關報,在莫斯科編輯,在法國巴黎出版,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以及中共早期的海外宣傳均做出非常大的貢獻。檔案中寥寥幾字,已隱隱可以感覺到,彼時華山醫院一股紅色力量正在涌動、成長。
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1910年生于美國紐約,祖籍黎巴嫩。1933年夏天,他第一次踏上中國這片土地,在廣慈醫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皮膚科接診。
在此期間,馬海德有幸結識了宋慶齡,在她的鼓勵下,馬海德參加了外國進步人士組成的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1937年,馬海德在延安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將自己的名字喬治·海德姆改為“馬海德”。1950年,在周恩來總理的支持下,馬海德成為首位正式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外國人。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8月14日下午,兩顆炸彈落在大世界附近,造成上千人傷亡。其中100余名傷員被送至廣慈醫院,震旦大學禮堂、新校舍、廣慈醫院均被改造成第三救護醫院,成為滬上規模最大、管理最完善的傷兵醫院。1937年8月14日至1938年4月15日,傷兵醫院先后收治受傷百姓500余人、受傷官兵1400余人,此外共救助難民約5萬人。
袁耀萼,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紅房子醫院)原副院長,婦產科研究所創始人。25歲時,她身為地下黨,憑借自己的聰慧、果敢、剛毅保留住了組織“火種”。1947年袁耀萼執行一項秘密任務時被狡猾的特務盯上。她發現始終甩不掉特務,索性靈機一動,躲進了附近的一所醫院,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披上白大褂。就在戴帽子的瞬間,特務沖了進來,對著她大聲問:“有人進來過嗎?”袁耀萼不慌不忙,沉著冷靜地答道:“好像剛剛有個人往那邊走了……”就這樣,她躲過了一劫,然后又馬不停蹄地趕去完成組織交予的重要任務。
地下黨工作的經歷,讓袁耀萼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和洗禮。談起自己的人生,她總念念不忘三件事:一是走對了“路”,投身學生運動,加入了共產黨;二是進對了“門”,選擇了醫學,選擇了婦產科專業;三是入對了“行”,在臨床一線工作,從事實驗診斷研究。
“紅色基因”扶危渡厄,
解放初顯著提升我國醫療水平
抗日戰爭勝利后,上海的衛生設施被戰亂破壞,霍亂、天花及傷寒等傳染病流行。新中國成立后,國力尚弱,一代代白衣天使聽從黨的號召,扶危渡厄,挽救蒼生,短時間內顯著提升了我國醫療救治水平。
朱仰高,受命全權辦理接管公濟醫院(今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事宜。他通過多方籌措資金,買到一輛5噸重的道奇卡車,匯集院內能工巧匠的智慧,開始艱難的改造過程。
1947年,“流動醫院”面世了,在一年之內出診60余次,施診的病癥以慢性瘧疾、皮膚病及沙眼居多,單次診療病患最高紀錄曾達到1100人。“流動醫院”形成了公濟醫院利濟大眾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國“送醫下鄉”巡回醫療隊的鼻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51年,抗美援朝戰火燃起,聽從黨的號召,華山醫院派出數十名醫護人員,作為上海首批抗美援朝志愿醫療手術隊成員奔赴前線;其后,又派出7名醫務人員赴朝鮮參加志愿軍醫療工作。
這其中有一位“華山人”叫錢惪,他在前線醫療工作中凡事親力親為,時刻守護在危重傷病員身邊,搶救了大批在戰爭中負傷的“最可愛的人”。
錢惪于1953年至1957年任華山醫院院長,并于1956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他帶領上海醫學院教職員工響應中央號召,趕赴祖國西部,一磚一瓦搭建起重慶醫學院,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諾言。
1956年同去重慶的,還有紅房子醫院副院長司徒亮。他帶領醫院一眾醫務人員溯江而上遠赴重慶,參加創建重慶醫學院的工作,并擔任了重慶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同時在婦產科主任的崗位上持續工作了21年。
1965年11月,中華醫學會首屆全國婦產科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周恩來總理親臨會場,并在隨后交流中與重慶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司徒亮聊起過往:“我們都是四海為家,你的大名我知道!”
周總理特別囑咐鄧穎超拿出一盒葵花梗牙簽贈予司徒醫生,因為“這牙簽就是你家鄉廣東開平的特產,你就留個紀念吧”。這盒牙簽,司徒亮保存了30多年。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被譽為“世界斷肢再植的誕生地”“‘中國手’的搖籃”。
1963年,陳中偉醫生和他的同事們在醫學界“爆炸了一顆原子彈”,對上海的青年工人王存柏被沖床離斷的右手進行成功再植,5個指頭全部成活。這是世界首例成功的斷肢再植手術,周恩來總理獲悉這一消息后,特地在上海接見了陳中偉。1963年8月6日,《解放日報》頭版發表了《一個工人完全軋斷的右手被接活》的報道。
時光來到改革開放初期。40多年前的中國,國力遠不如今天,在簡陋的醫療條件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張滌生院士心無旁騖地探索將顯微外科手術做得更精、更細,讓過去無法做到的手術變成現實——首創紅外線烘綁療法治療絲蟲病、完成中國首例斷指再植、首例顱面外科手術、首例一次性陰莖再造手術、首例胸壁修復手術……此后,一代代九院整復外科專家多次完成專業內獨創手術,直至李青峰團隊首創“全臉面預構和重建”技術。
新時代傳承紅色精神譜系,
賡續百年信仰之路
2020年,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最艱難時刻,華山醫院紅會老樓二樓的會議室里,感染科黨支部書記張文宏教授喊出“黨員先上”這句最簡單、樸實的話,成為抗疫之初安定人心、凝聚力量的最強音。由2000名中共黨員、77個黨支部筑成的戰斗堡壘,危難時刻的一句“黨員先上”,正是華山醫院深厚紅色基因的指引。
這也是上海多家百年老院一條賡續百年的信仰之路。
前身是上海第一家中醫醫院的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醫務人員孜孜不倦地鉆研,成就我國中醫制劑中第一支沖劑——感冒退熱沖劑。這支“網紅沖劑”,是曙光醫院專家在研究治療乙型腦炎的過程中,受到“樂口福”啟發而誕生的。多年來,感冒退熱沖劑因退燒效果好、劑型好、服用方便,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和肯定。
而被廣泛用于冠心病治療的丹參,早期并非用于治療冠心病,而是痛癥。曙光醫院最早開展針對丹參的研究,發現該藥對心絞痛效果最好,這才讓丹參成為眾多冠心病患者的福音。
1970年,坦贊鐵路正式動工,大批鐵路建設裝備被運到東非腹地,5萬余名中國鐵路建設者作別家人、遠涉重洋,在坦桑尼亞和贊比亞開啟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最為艱難的援外成套項目。
當地各種熱帶傳染病肆虐,醫療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此,黨中央安排鐵道部充分利用系統內力量,向坦贊鐵路工地派駐醫療保障隊。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黨委接到命令后即刻動員,先后派出了兩批醫療隊員,在非洲成為中國形象的詮釋者、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2010年世博會召開前夕,上海市衛生應急醫療隊初建,由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50余名醫護人員組成,配備國際先進救援設備,并圓滿完成世博會全程醫療衛生保障工作。
無論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救災,還是2003年抗擊非典、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紅色精神在上海百年老院的傳承,成就一次次奮勇逆行,書寫一篇篇白衣天使的紅色故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