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科學城迎來新一輪“提質擴區”
將形成“一心兩核、多圈多廊”空間布局,“大小張江”聯動做強創新引擎
■本報記者 王志彥
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公布。僅僅一天之后,醞釀許久的張江科學城“十四五”規劃出爐。張江科學城將建設大師云集的科技創新策源地、硬核主導的高端產業增長極、共治共享的創新生態共同體、活力四射的國際都市示范區,力爭成為國際一流科學城。
優化區域功能布局
近日,來自上海光源中心的團隊在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振蕩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了一種產生渦旋X光的理論方法。上周,相關成果以研究快報形式發表在美國光學學會權威期刊《光學》上,這也是該期刊發表的第一個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
自主創新是張江的初心使命,未來這里一定會誕生更多的“硬核”科研成果。根據規劃,“十四五”時期,張江科學城將圍繞建設上海科創中心核心承載區的戰略目標,對科學城總體空間進行優化調整,規劃面積由現在的95平方公里擴大至約220平方公里,擴區后將形成“一心兩核、多圈多廊”錯落有致、功能復合的空間布局。
“一心”:即張江城市副中心。強化科技創新特色,匯聚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打造國際化、高品質、活力開放的科創型城市副中心。
“兩核”:即張江科學城南北“一主一副”科技創新核。北部科技創新核以國家實驗室、未來科學中心為依托,南部科技創新核以國際醫學園區為依托,共同提升張江科學城創新策源能力。
“多圈”:結合地鐵站、產業節點等布局產業組團與生活組團,高質量建設一批高端產業基地和產業社區,推動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全覆蓋,構建集約緊湊、功能混合的多組團式空間布局。
“多廊”:納入北蔡楔形綠地、黃樓生態濕地,依托川楊河、北橫河、咸塘港、浦東運河等城市生態廊道,形成“三橫三縱、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格局。
上海科創辦專職副主任侯勁說,目前張江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已集聚了覆蓋光子、生命科學、海洋、能源等領域的14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設施數量、投資額和建設進度領先全國,服務用戶遍布全球。張江科學城擴區后,將進一步釋放產業空間,優化功能布局,承載更多產業鏈、創新鏈的核心環節。
推動更多綜合改革
走進張江科學城大大小小的生物醫藥企業,他們大多會給你看一張五顏六色的表格,上面密密麻麻排著在研創新藥的最新進度:從臨床試驗前、臨床申請、一期、二期、三期,一直到注冊申請、產品獲批。在華領醫藥的表格上,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創糖尿病新藥多扎格列艾汀已經沖過終點線,拿到了《藥品生產許可證》。
“從事物發展全過程、產業發展全鏈條、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出發謀劃設計改革,是引領區《意見》提出的明確要求,張江正聚焦產業鏈上的具體需求,強化改革的協調聯動,形成合力。”侯勁說,華領醫藥正是“改革系統集成”的收益企業之一。
“一粒藥”的研發,首先最可能缺的是資金。浦東在張江“多點開花”,布局生物醫藥公共研發平臺,又通過發行“科技創新券”的方式,大大降低中小醫藥研發企業的運營成本。進入試驗階段,生物醫藥研發往往需要進口大量的試劑、特殊藥品,張江設立的跨境科創監管服務中心,打通了一條科創通關的“綠色通道”,跨境研發也有了進一步提速的可能。而在生產階段,始創于張江的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MAH)制度,讓新藥的生產和擴能都能跑出加速度。
通過全鏈條上的制度創新,張江用改革推動整個生物醫藥產業一躍而起。如今的張江科學城聚集著100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20余家大型醫藥生產企業、100多家各類研發機構。去年以來,多個全球首創藥從張江走出,走向世界。
如今,張江正在引領區《意見》的指引下,探索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按照相關要求開展自行研制體外診斷試劑;建立企業研發進口微量耗材管理服務平臺,在進口許可、通關便利、允許分銷等方面予以支持等更多的綜合改革事項。“我們還在研究科技企業與高校等科研機構攜手加快關鍵技術研發的新機制,鼓勵更多的企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產業鏈水平。”
盡力釋放溢出效應
2006年,上海將原一區六園格局的“上海高新技術開發區”更名為“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從此,張江這個品牌也從地理上的浦東“小張江”拓展到遍布全市各行政區的“大張江”,形成了現在一區二十二園的格局。
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是上海全市的大事,全市上下要同頻共振、協同發力。張江科學城既要“全力做強創新引擎”,還要盡力釋放溢出效應,助推上海各個張江分園結合各自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發展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使全市科技創新從一枝獨艷變為滿園春色。
引領區《意見》發布后,上海科創辦第一時間制定發展戰略,即爭當改革創新的先行者,爭當原始創新的先行者,爭當產業創新的先行者,爭當開放創新的先行者,爭當黨建創新的先行者。未來,“大張江”一區二十二園將共同努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需求,以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引領,建設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前瞻性和基礎性前沿項目,打造世界一流的科研機構,培育高水平創新主體。同時,積極承接上海建設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重大任務,建設長三角國際技術創新中心,促進國內創新要素循環發展,構建高水平國際創新網絡。
根據規劃,到“十四五”末,“大張江”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總產值將達1.1萬億元、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將達1.5萬家、累計新增上市企業100家、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的7.5%。到2035年,“大張江”創新策源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主要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全面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高科技園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