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推廣片區一體化治理換來居民眼中“環境最好的時候”: 路通了,公園有了,人心凝聚了
上海南站到上海體育場之間,輕軌高架下,倪曉鶯一家在華富小區居住了20多年。今年7月,倪阿姨居住的老公房新加裝了電梯。小區旁邊還有另外4個小區,均為售后公房或混合房型,周邊居民都習慣稱這一片為“華富”。
近一年來,華富片區的4個售后公房小區都拆除了圍墻,從獨立分散的小區整合成了一個“大街區”。拆除的圍墻長度有240米,換來的是街區主弄堂從原來的不到3米寬,增寬至6—7米,還勻出了20多個車位。小區綠化不減反增,居民終于迎來了理想中的街心花園。
連點成片治理成為共識
2018年,張華剛來到華富居民區擔任黨總支書記。面對5個小區合圍、只有一條公共弄堂的華富片區,一下子“懵”了。“街區環境差、讓人心煩是表象,很多涉及公共區域的矛盾始終沒有根治則是內因。”
最顯著的矛盾是停車難。狹窄的片區主弄堂里,除了有經常“蠢蠢欲動”想要搭出違建的商戶,還有小區之間高聳的圍墻,墻內是雜亂無序且不甚美觀的綠化。“如果把這些看起來‘亂糟糟’的空間整合起來,停車位是不是也釋放出來了?”張華心想。
無獨有偶,在徐匯區南部的凌云街道,梅苑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薛菲也有同樣的難題。2016年,薛菲剛赴任,就被這片深藏于錦江樂園地鐵站背面、滬閔路高架和中環高架之下的居民區所震撼——3個居委會、7個小區、超1萬名居民。這個名為“417”的片區里,三條背街小巷均為非市政道路,“違章停車不貼條、道路通行無規律、人車并行無人管”。7個小區還分別聘請了6家不同的物業公司,每一家只管圍墻里的一畝三分地。
“資源大家都想利用,但管理成本大家又都不想承擔。”不僅薛菲意識到了問題根源,其他的居民區書記、業委會成員和街道管理部門,都逐步形成了共識:成片的居民小區,要站在更廣闊的空間,引入更廣泛的載體,連點成片開展一體化治理。
黨建引領街區集約管理
此前,徐家匯街道樂山新村通過片區一體化治理“脫胎換骨”的先例,給了徐匯區進一步推廣片區治理的信心和經驗。在漕河涇,街道黨工委聯合天華實業有限公司、徐房集團、華富居民區等6家單位,成立華富片區綜合治理項目臨時黨支部。黨建引領下,如何匯聚各方力量真正打好治理的組合拳?
差不多是去年4月,倪曉鶯收到了居委會發放的問卷,上面有一系列關于小區改造的意見征詢。這是漕河涇街道與華東理工大學合作的一份社區問卷,共發放500份。居民對助餐、醫療、日間照料以及親子活動的需求很強烈。
2020年7月,華富片區同步啟動了拆違、道路拓寬、小區圍墻拆除等“硬工程”。此次一體化治理,小區內外都統一交由徐房物業管理。“小區圍墻打通后,多出來的空間分別用于綠化、停車位和道路通行,僵尸車也清理完畢,未來還要在地面安裝地磁感應,引入5G技術和小區中控室,提升智慧社區管理水平。”華富小區物業經理徐先生告訴記者。
在凌云街道的417片區里,除了三條背街小巷全面打通,片區內還增設了口袋公園、“云客廳”等景觀空間,新建三座鄰里小匯,分別承擔親子活動、便民服務、生態健康等不同功能。
“心橋”搭好“心墻”打開
看得見的橋要造好,看不見的“心橋”更要搭好。樂山片區聯合黨支部書記陳奎友就曾告訴記者物理空間的轉變,最終要打破的,是居民與居民、居民與社區之間的“心墻”。
片區一體化治理,使徐房物業成為整個417片區的大管家。不僅物業可以從圍墻里“管”到圍墻外,小區業委會也與商戶有了溝通平臺。去年7月,虹梅南路126弄商鋪自治管理辦公室成立,與居民區黨總支、小區業委會、物業和區域單位共同形成了“417黨建聯盟”。
“大家在一個平臺多方聯動,共同參與街區治理。”在春華苑小區業委會主任鄭大芬看來,此刻的417片區,是她自1995年搬到這里后“環境最好的時候”。“路打通了、公園有了,圍墻里和圍墻外的問題解決了,更重要的是,人心凝聚起來了。”
“只有社區居民接過治理的接力棒,社會企業積極投入資源和專業力量,片區治理的‘一體化’才能真正凸顯。”徐匯地區辦副主任張滋說,從最初的物業一體化、項目一體化,到后來的機制一體化,徐匯推進片區治理是希望實現居民和社會主體的“價值一體化”,由此激活基層社區的每一個細胞單元,最終實現“讓人人有序參與治理的生動實踐處處可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