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灘來福士城市集市主題街區“時光之門”帶你重回“小辰光”
城市集市中逼真還原了30年前上海弄堂場景
現場布置陳設中有很多是是原汁原味的老物件
“阿婆,白蘭花多少錢一朵。俊薄鞍⑵牛阍趺床焕砣税。俊
“這個阿婆‘不太對’,好像是個‘假人’!”
開業不到一周,北外灘來福士已經成為近期滬上購物中心不折不扣的“人氣選手”,位于地下2層的城市集市主題街區還原了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弄堂,成為了很多市民蜂擁前來打卡的主要目的地。在這里,賣白蘭花的阿婆不理人,報攤前的老板只顧著埋頭看書;但臥室玻璃柜里的大哥大真的是摩托羅拉牌的,連“獅子果殼箱”的年紀可能都比你大……
日前,記者采訪了北外灘來福士城市集市主題街區策劃團隊的核心人物,為大家揭秘這道“時光之門”里的真真假假。
還原上海弄堂場景
自上周六北外灘來福士正式開業后,朋友圈里就能頻頻看到城市集市中對30年前上海弄堂的還原場景。市民張先生的太太在朋友發的照片里注意到,現場有一個賣梔子花、白蘭花的攤頭,想著最近申城氣溫持續走高,炎炎夏日在衣領別上一朵芬芳馥郁的小花是自小的習慣,便給張先生派了一個買花的任務。
上周日傍晚6點30分,張先生排了老長的隊伍終于進入了集市,在入口處右手邊的小超市旁,找到了白蘭花攤位。向阿婆詢問了好幾次都沒有得到反饋,直到身旁的顧客嘗試著觸碰了一下阿婆的手背后,發出“假的、假的”的感嘆,張先生才意識到這只是一尊仿真的人物蠟像!耙驗榘⑵糯髦谡郑槻柯对谕饷娴牟糠植欢啵偌由仙狭四昙o的人皮膚本來就不太有光澤,所以乍一看就覺得這真的是一位正在售賣白蘭花的阿婆。這樣的人物形象也和周邊的場景特別搭!
記者昨天中午再次走訪城市集市發現,除了“白蘭花阿婆”,“阿二頭飲食店”旁還站著一位賣茶葉蛋的“老奶奶”,系著的圍裙上印著“上海華豐毛紡廠”等字樣;13路車站站牌下的書報攤前坐著一名身著工裝的“賣報人”,背后書架上擺放著的《青年文摘》《讀者》等竟然大多是1994、1995年出版的雜志。
順著人流一路往前走,路過用4塊磚頭充當攔網的乒乓球桌,再往前就看到了以熊貓“盼盼”為主角的第十一屆亞運會主題漫畫墻,耳邊剛好響起了《家有仙妻》的主題曲《失戀陣線聯盟》,恍如隔世。
描繪懷舊時代畫卷
即便是工作日午后,城市集市依然人潮洶涌。最近,商場每天一開業就要啟動相應措施,對想要進入集市的顧客進行限流。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最夸張的時候,排隊等候的隊伍可以一路延伸至軌交12號線地鐵站的入口處。
大客流、高人氣體現了消費者對全新亮相的購物中心的肯定,也體現了大家對這一能夠觸動心弦的沉浸式體驗、消費模式的贊賞。
讓記者意外的是,這個主題街區最核心的主創竟然是一位“90后”,生于楊浦、在虹口長大的林濤抱著初中時產生的“還原外婆的家”的異想天開,最終描繪出了一幅特別的懷舊時代畫卷。
從概念雛形到最終呈現,整個街區的籌備時間只有半年多。但顧客現場看到的所有布置陳設中,至少有60%-70%都是原汁原味的老物件。除了部分難以還原的路燈、路牌、變壓器是做舊仿制的,街區中大到房屋的門、窗,小到臥室玻璃柜里放著的摩托羅拉大哥大,大多為主創人員自己收集,或是在周邊動拆遷時保留下來、經過消毒后展示的,連街角處的一個“獅子果殼箱”也是林濤專門從無錫的一名收藏者處購買所得。
而給游客帶來驚喜的蠟像,也是策劃團隊為了讓市民游客在游覽時更有代入感,特別請人定制的。
事實上,熱熱鬧鬧的主題街區中還隱藏著很多小細節、小心思,例如廣播中播放的背景音樂都是上世紀90年代熱門的港臺金曲或是動漫插曲;除了入口處的兩處全息投影,街區內還有4個代表著上海變遷的動畫視頻“躲”在門窗后;若是在臥室或“灶披間”靜下心來,或許你就能隱約聽到熟悉的上海話閑聊——這些,都是林濤和同事在1994年播出的由潘虹和劉青云主演的電視劇《股瘋》中截取的對話音頻片段。
林濤說,在籌備過程中,整個團隊把《股瘋》和《七十二家房客》翻來覆去看了不知道多少遍。
主題街區有望擴建
大自然的溫度體現在四季交替之變,而城市的溫度則更多地展現在人文關懷之美。本身從事和商業地產相關職業的林濤認為,如今商業同質化已經日趨普遍的情況下,大家都在不斷地思考如何破局,但常常會因為經費、裝修等問題而束手束腳,即使引入了重量級的美陳造景、體驗場館等,其實際效果也有待時間的驗證。反倒是此次主題街區的意外走紅,讓這個土生土長的“上海小囡”意識到,城市空間與市民、消費者之間的紐帶更重要的還是體現在情感的銜接上,觸碰到人們記憶中最柔軟的部分才能產生更強大的共鳴。
記者獲悉,北外灘來福士的城市集市主題街區之后有望迎來擴建,除了設置專門的小劇場,將目前“快閃式”的滑稽戲表演固化下來,也正在考慮接下多個老字號、老品牌投來的橄欖枝,讓更多已經停產、消失的零食、玩具、冰淇淋在主題街區里“重生”。
林濤最近忙里偷閑都會去點評網站上刷刷大家的評價,看到很多網友把主題街區稱為上海的“文和友”,“我也看到有一條評論說得特別好:這不是‘上海文和友’,這是‘我們的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