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采訪上海出品電影《1921》的攝影指導曹郁時,他正在軟件上給新片《我和我的父輩》確定色彩和亮度條件,這是攝影師需要做的準備工作。在他看來,攝影師最重要的是給電影帶來一種氣質,正如每個人身上的一件外衣。他給《1921》披上的是一件清晰、活潑,有現代色彩的外衣,對于一部展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偉大征程起點的電影來說,這是個頗為大膽的創意。
當《1921》制片人任寧來找他做攝影指導時,曹郁感覺有一些意外,他擔心攝影的發揮空間不大。觸動他創作熱情的,是電影中的那些人都很年輕,“整個電影的色彩、質感都很年輕化。年輕,讓我可以把激情投射到他們身上,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攝影機參與表演
“青春感”是《1921》的一大特色,除了敘事和演員的選擇外,攝影也在這種氛圍營造上發揮了重要作用。“《1921》中有很多詩意的部分,并不是完全寫實。你可以看出那些場景大概的樣子,但是色彩、質感和光線是攝影發揮創造性的地方。”曹郁說。
《1921》使用了普通攝影機的最高清來拍攝,清晰到可以看出演員的細微表情和皮膚紋路。這種拍攝手法便于觀眾走入人物內心,正如影片監制、導演黃建新所追求的那樣,以主觀的視角,構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在看過劇本之后,我們從攝影角度也希望能有心理感。”在拍一大會議的場景時,曹郁自己抱著攝影機上陣。一盞汽燈投射出強烈的光線,把所有人的影子映在墻上。巨大的影子像是人的潛意識,帶有某種心理暗示和象征性。
曹郁最喜歡黃軒飾演的李達去印刷廠把“百姓”改成“人民”的長鏡頭,“那特別符合我心目中‘1921’的感覺。”他很喜歡用“感覺”這個詞。曹郁一直說,攝影機也要成為一個演員。
一大召開時,劉昊然飾演的劉仁靜和袁文康飾演的李漢俊爭論是否“以武裝暴動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是非常激烈的一場戲,那段戲是以一個鏡頭來拍攝的。曹郁坦言,開會是很難拍的。他和黃建新商量,讓攝影機在離演員很近的位置拍攝,主動參與到表演中。“它也是一個演員。”
拍攝時,曹郁抱著二三十斤的手持攝影機,在會場之中游走。“難點不在體能,而是節奏。在拍攝時,攝影機的一搖、一推,都要和演員的內心節奏吻合。”
每個人眼睛都是亮的
很多人來《1921》探班時驚奇地發現,演員面前是沒有燈的,這也是黃建新佩服曹郁的一點,他會通過復雜的布光系統來營造整個空間的燈光。
“我喜歡不干擾演員,一般會把燈放在演員注意不到的地方,但要保障場景漂亮、演員好看,需要很高的難度。”曹郁覺得,“這也是一種寫意的方式。我不喜歡工藝美術的方式,像繡花一樣,拍某個人,換個拍攝對象,就重新布光。我想要場景中每個人都合適的燈光,它也許不像繡花一樣每個細節都完美,但整體感覺更渾然一體。”
在現場拍攝時,燈光師手里其實藏了一個平板電腦大小的LED燈,用來照亮演員的眼睛。“我們非常注意演員的眼睛,現場永遠有這么一個燈。觀眾可以發現,每個人的眼睛都是亮的。”在曹郁看來,燈光和攝影機一樣,也是表演的一部分,抽象化的情緒需要更多燈光來表現。比如在拍攝毛澤東見陳獨秀的一場戲時,外面是陰天,場景里只有天井和屋子中間有一條縫,曹郁用了非常強的光線照到人物后面,當毛澤東拿起《共產黨宣言》中譯本時,整個人物都是亮的,那種內心燃起的希望感是通過光線營造出來的。
在老電影中,有敵暗我明等傳統拍攝方式,《1921》的現代感也體現在按照場景的整體情緒、氣氛來塑造光線。“以前主旋律影片更多是站在現在看過去,但《1921》的著眼點在1921年這些人的實時狀態。他們奔著一個目標去。也要用相同的處理方式,而不會用預知的暗示手法。這也給了攝影發揮創意的更多可能性。”
拍攝一大開完的場景時,南湖正在下雨,鏡頭可以寫實,但電影中特意設計了太陽出來。“光線是一種能量,象征著那些年輕人完成了一項偉大使命。攝影師在用光和氣氛在表演。”曹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