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和中共上海市委共同主辦的“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上海的實踐”特別對話會在上海舉行。此次特別對話會以“啟航夢想 見證奇跡”為主題。
“通過改革,讓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這是我的夢想,也是我們每位改革推動者始終不懈的追求。”在主題演繹環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政策研究局副局長鄭海鰲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和故事,并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2013年,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在上海設立。在研究謀劃改革方案時,鄭海鰲接手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和同事一起研究“負面清單”,這在當時還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
“以前,外資進入中國無一例外都要進行事前審批,而采用負面清單規則以后,在清單以外的領域,境外投資者將和境內投資者享受同等待遇。”鄭海鰲介紹說,8年來,上海持續放寬外資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從最早的190條縮減到目前的30條,超過1.2萬家外資企業在區內設立。同時,這一重大改革還從上海的先行試點寫入了中國的《外商投資法》。
曾在12年前發生的一件事,讓鄭海鰲印象深刻。當時,他正在法國做訪問學者,一個朋友發來很長的化妝品購物清單。這讓他感到非常不解,中國是貿易大國,上海是時尚之都,這些東西在國內難道買不到嗎?“她告訴我,這些是新款,國內還沒上市。”
直到開始研究全球化妝品進口審批制度,鄭海鰲才發現,過去引進一款化妝品,需要5個月時間,“也就是說,歐美流行了半年的東西,國內才剛上市,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位女士的心情”。
為此,上海推出了非特殊用途化妝品進口備案制,把5個月的審批時間大幅壓縮到5天甚至更短。結果,改革當年中國市場就和全球同步了,現在一些國際知名品牌把上海作為新品發布地。由此可見,改革不光影響老百姓的生活,也帶動國際市場的風向。
上海還做了很多創新,比如,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改革。放在過去,藥品研發和生產是不能分離的。一個專利研發了十年,終于可以上市了,企業卻因為沒錢投資建廠,不得不把專利賣掉。后來,國家調整了相關法律法規,現在研發出藥品,就可以委托有資質的藥廠進行生產。
“這項改革,使我們的生物醫藥產業更好地融入到全球化的分工合作體系,讓大家能夠各展所長,分享中國的大市場。”鄭海鰲舉例說,擁有136年歷史的制藥企業勃林格殷格翰正是受益于這項改革,近年來在上海的業務持續快速增長。
上海不僅對外資不斷敞開大門,對境外人才更是張開雙臂。浦東有300多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而有些世界500強跨國公司的高管年齡已超過60歲。幾年前,有一家世界知名跨國公司的高管準備把海外總部業務整合到中國,結果卻發現自己要失業了,因為按照原先的規定,超過60歲的外籍人士,在中國是拿不到就業許可證的。
后來,上海主動進行改革,率先放寬了對境外人才通行和工作的準入限制。現在,越來越多的境外人才在上海投資興業、創新創業。
“這就是我的工作,就好比一只啄木鳥,主動去尋找發現那些可能制約市場主體經營發展的制度和規則,然后通過改革,通過制度創新,讓大家在中國做生意變得簡單、高效、自由。”鄭海鰲說,通過改革,讓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這是他的夢想,也是每位改革推動者始終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