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一天,上海東南端的奉賢區金海街道,家住金水麗苑的徐阿婆家陡然熱鬧起來——“今朝吾怩‘一個人的劇場’又要開演了!”隨著主持人周國良一口地道的奉賢話響起,徐阿姨的臉上泛起了許久未見的笑容。
繁華都市里,老人們的物質生活或許并不匱乏,但行動不便、高齡獨居的他們可能更渴望精神世界的溫暖。“一個人的劇場”對老年人而言,不僅僅是平淡生活中的調味劑,更是一道照進他們心靈的光。
客廳變身演出臺“這是吾怩街道專門為老年人‘私人定制’的小劇場,上門為大家表演文藝節目。今朝本來是為徐阿婆一個人表演,但是鄰居們也來了,現在‘一個人的劇場’變成了一群人,歡迎大家!個么阿拉表演現在就開始啦……”在金水麗苑徐阿婆的家里,主持人周國良用一口地道的奉賢本地話講了一段開場白。
一旁,七八位演員早已換上演出服、化好妝,首先出場的女演員帶來兩首獨唱《好日子》、《望月》;隨后,舞蹈演員又跳起了《又見北風吹》,獨腳戲《不要貪便宜》更是把氣氛推到高潮……
在徐阿婆家不足20平方米的客廳里,演員、觀眾齊聚一堂,阿婆們有的跟著音樂節拍鼓起了掌,有的拿起手機錄下了這些精彩的節目,還有的開心地合不攏嘴……
85歲的徐阿婆家里很久沒有這么熱鬧過了,她常年獨自一人住在這處沒有裝修的動遷安置房內。因年歲已高,徐阿婆脊柱彎曲突出,導致她的視線變得更低,長時間走路會覺得困難。“平常偶爾在小區里走走,大部分時間呆在家里看電視。”
徐阿婆自幼喜愛文藝,但行動不便,已經很多年沒有在現場看文藝表演了。
雖然演出場地就是家中客廳,觀眾也都是白發蒼蒼的老年人,但演員們拿出了十二分的專業態度,唱到動情處還會主動與坐在沙發、長椅上的阿婆們握手,氣氛仿佛是一場小型歌友見面會。
一場文藝演出40分鐘,徐阿婆和鄰居們意猶未盡。當演員們陸續離開、左鄰右舍各自回家后,徐阿婆拿出用手機拍攝的節目反復觀看,“真的老激動!老長辰光么噶開心了!”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說起來,徐阿婆所在的奉賢區金海街道是一個老齡化程度很高的社區。三年前,街道工作人員在走訪社區時發現,轄區內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在常住人口中占比高達34.7%,其中失智失能的老人有70多位。許多老人因為疾病等原因出不了門,衣食無缺的老人們難免感到孤獨,他們也想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
為了幫老人排解孤獨,“一個人的劇場”就這樣誕生了。
演員由社區文藝團隊和志愿者報名組成,針對老人喜好來設計節目。考慮到老人出門不便,采用演員“送演上門”的形式,“哪怕觀眾一個人,節目照送。”
于是,每月一次,“一個人的劇場”為老年人送上各類表演:滬劇、獨腳戲、魔術、獨唱、舞蹈……很多老人一輩子都沒有這樣零距離接觸過演員,當“一個人的劇場”開演,平時很少出門的老人會在那一天穿上自己的“出客裝”,鄭重其事地呼朋喚友,一起享受這難得的歡樂時光。
因為太受歡迎,就連去年的疫情期間,演出也沒有停滯很久。考慮到演員不能上門演出,居委會工作人員就上門幫老人家里電視、手機連上直播信號,演職人員就在小區的空地上演出,老人在窗臺上就能與演員隔空互動,簡直就是社區小型演唱會的現場。
為老人定制節目
作為南上海音樂藝術工作室負責人,周國良對每月一次的演出格外重視,“事先要了解一下老年人的情況,有沒有偏愛的節目類型、有沒有特別想聽的歌。”他根據每一個老年人的實際情況,事先配好一個節目單,其中包含演唱、獨腳戲、舞蹈、魔術等不同節目類型。
“本地居民比較歡喜滬劇,外地居民更喜歡京劇,我們既要保證整臺節目的豐富多樣,也要有所側重。”周國良說,“演出對我們來說可能是一個日常性的工作,但對老人而言,可能一輩子就看過這么一場現場演出。”
針對“一個人的劇場”演出,周國良和他團隊的成員也在不斷改進表演。“我們在舞臺上可能面對的是一個大的群體,不太會注意到某一個觀眾的特別感受,但是一對一的演出過程中,你就會注意到觀眾的情緒和感受。”周國良深有感觸,“文藝節目的本質是感受,有些老年人不見得完全聽得懂、看得明白,但我們去表演本身就是在傳遞一種情感。”
三年來,“一個人的劇場”演出團隊就這樣一家一家上門演出。
金海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佳表示,未來,將探索演職人員和老人線上互動的模式,讓老人的晚年生活越來越精彩,幸福指數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