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日期間,中共一大紀念館游客如織。文化和旅游部近日發布公告,確定上海市中國共產黨一大·二大·四大紀念館景區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新華社記者 丁汀攝
“排得再久也值得!”隊伍中一名游客興奮地喊道。這幾天,中共一大紀念館的入口處,排隊的人群拐了三四道彎,記者粗粗算了下已有兩三百人。隊伍中,有坐著輪椅前來的耄耋老人,有穿著校服的青年學生,還有牽著小朋友的中年家長,人潮中夾雜著上海話、北京話、四川話等各地方言,甚至還有慕名前來的外國人。
隨著“七一”臨近,包括中共一大紀念館、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中共四大紀念館,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1928-1931年)、中共中央軍委機關舊址紀念館等在內的一批上海紅色地標完成建設或修繕改造并對外開放。612處散布在上海大街小巷的舊址遺跡、紀念設施等各類紅色資源串珠成鏈,共同構成上海黨史學習教育的“第二課堂”。
連日來,絡繹不絕的黨員群眾自發或組隊前往一處處紅色地標,在舊址遺跡現場感受百年滄桑,在文物展陳中體會初心使命,在民族的苦難與輝煌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動力。
紅色文物是黨史最好“講述者”
數據顯示,多處紅色場館近日均迎來參觀大客流。中共一大紀念館自6月3日正式開館以來,包括中共一大會址在內,參觀人次已多日破萬;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自5月4日重新開館以來,累計參觀人數已突破5.3萬人次,日均訪客量達1500余人;龍華烈士陵園進入6月以來,預約團隊達385批次,接待觀眾已超13萬人次。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正掀起黨史學習教育的新高潮。
眾多紅色地標中,無聲的紅色文物已成為黨史的最好“講述者”。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展廳內,記者見到了80歲的老黨員王祖祿。“以前我和老伴來過一大會址好幾次,沒想到新建的紀念館內部空間這么大,我們看都看不過來,以后得經常來。”展柜內,解放前上海工人楊鳳庭夫婦上工時輪流穿的一條破棉褲,讓13歲的王呈翔小朋友印象深刻:一個個補丁,可見當時勞動人民生活的艱難困苦,“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一代代中國人為尋找改變命運的道路而付出的艱辛努力”。
當整座城市被打造成“初心大課堂”,漫步其中的人們更加真切地體會到信仰的偉力。從位于興業路76號的中共一大會址步行穿過黃陂南路,來到位于太平湖畔的中共一大紀念館,過往和當下交匯之間,歷史如書頁翻過,百年前的信仰穿越一個世紀給出了答案。不遠處,“中國共產黨一大·二大·四大紀念館景區專線車”載著游客駛來,幾乎每一輛都滿員。“乘坐觀光巴士,依次參觀一大、二大、四大紀念館等,沿著黨的發展歷程,能夠深刻感悟到共產黨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程。”一位游客說。
青少年心中的“網紅”地標
為了讓紅色文物“活”起來,豐富多元的表現形式也被運用到展陳中。在剛對外開放的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舊址內,游客可以通過情景參觀、劇場演出和交流互動相結合的方式,感受當時嚴峻的革命形勢和惡劣的革命環境;全新開放的中共四大紀念館,融入AR增強現實技術、多媒體投影動態展示、圖像識別、一鍵切換、雷達互動捕捉等新技術手段,改善觀展體驗;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一樓則首次將人民出版社舊址作360度全景展示。“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讓人身臨其境,我仿佛看到當時理想信念覺醒的黎明曙光。”一名參觀者說。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不少紅色地標策劃推出“紅色講堂”“情景黨課”等,通過身臨其境的尋訪、打卡,使很多紅色景點成為青少年心中的“網紅”地標。“我們陸續開展了一系列館校合作項目,支持周邊學校把書本上的內容搬進紀念館,讓收藏在紀念館的文物、書寫在展區的文字、記錄在書上的英雄事跡都‘活’起來。”龍華烈士陵園相關負責人介紹。前不久,來自日暉新村小學、龍漕中學等周邊中小學校的教師,就在龍華烈士紀念館進行“館校合作課程”的現場教學展示,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結合龍華英烈的光輝事跡,讓學生們了解真實的史料。
面對眾多客流,不少紅色場館的講解員也已連軸轉多日。昨天正值端午小長假第二天,記者聯系上中共一大紀念館講解員李欣曈,得知不到半天時間,她已連續講解4場,每場觀眾人數都在50人以上,她的喉嚨都已經啞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走進紅色場館,了解建黨偉業,這讓我很感動。時代在變遷,但不變的是初心,百年大黨風華正茂,而我們正年輕。”(記者 顧杰 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