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曙光中學校園,遠遠地就能看見一座紀念碑,碑上有四個字——“死得其所”,這是秉承李主一烈士的遺志而矗立的,也是奉賢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碑所在的“主一廣場”配套坐落著“洪爐”校史館,每一個進入曙光中學的學子,要上的第一堂課就是有關學校創建歷史的“紅色黨課”。
每年清明節、烈士紀念日,在紀念碑前,師生們緬懷烈士“死得其所”的精神,傳承深厚的愛國信仰,把它化為學習生活的動力。這所由李主一、劉曉等老一輩革命家于1927年8月創辦的學校,也是中共奉賢第一個支部和奉賢縣委的誕生地。學校遵循創校先烈李主一烈士“沐曙光循大道”“布置洪爐鑄少年”的遺志,面對新的發展起點,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繼承延展紅色精神,把家國情懷根植于課堂內外。
【創校伊始,烙下深深的紅色印記】
曙光中學從創立伊始,就被烙下了深深的紅色印記。1927年8月,當時的中國大地處于白色恐怖籠罩的大革命時期,為了掩護革命工作,共產黨員李主一、劉曉、劉德超等一起來到奉賢縣奉城鎮,根據上級黨組織的要求,創辦私立曙光中學,校址選在潘公祠,同時在校園內成立中共曙光中學特別支部委員會,劉曉任書記,李主一任組織委員,這是中共奉賢第一個支部。1927年8月至9月間,中共曙光中學特別支部與中共江蘇省委接上關系。在《江蘇省委關于各縣黨的組織及工作概況》中指出,奉賢縣“現有同志16人,盡屬知識分子,在中共曙光中學特別支部的基礎上,成立中共奉賢縣委員會,由劉曉任書記,李主一任組織部長,王厚生任宣傳部長,劉德超任軍事部長,范志超為委員。就這樣,中共奉賢縣委在曙光中學校園內誕生了。小小的曙光中學校園,成了當時奉賢乃至川南奉革命的中心。
學校取名“曙光”,昭示著光明的來臨,寄予了革命先輩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校園內,除了開展革命工作,曙光中學的地下黨員及教員們還自編油印秘密教材,為了不讓國民黨發現,他們把這些讀物藏在秘密“紅角”中,供學生和教師參閱。學生們可以學習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等人的文章,能看到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最早中文譯本以及《新青年》等書刊。為了振奮學生的革命精神,王厚生教員還按照《少年先鋒隊隊歌》的歌譜編寫了校歌:“望東方曙光,曙光,一輪鮮紅的太陽……革命青年,團結起來,追求革命曙光。”在保護革命同志、掩護革命工作之余,曙光中學還成了奉賢地區傳播黨的思想的重要載體,是名副其實的奉賢的紅色搖籃。
校園的“一碑”“一館”“一基地”、一個個革命英雄的故事,串聯起每一個曙光學子校園生活。每一名曙光學子進校的第一課,就是走進“洪爐”校史館,學習創校歷史,弘揚烈士精神。黃碩同學是“洪爐”校史社的一員,他感到:曙光中學是一所有紅色歷史的學校,作為講解員,十分自豪能向前來參觀的同學講解學校和奉賢的歷史。
【學好校園歷史,堅定紅色信仰】
在血雨腥風的年代,李主一因叛徒出賣而被捕。在獄中,敵人對他用盡了酷刑,但他絲毫不畏懼。被槍決前,他囑咐前來探視的妻子:“如果我死了,你不要哭泣。我為革命而死是光榮的,不要為我多花錢。要替我在曙光中學后面買兩畝田,就把我葬在那里,墳墓旁立一塊碑,碑上題‘死得其所’四個字,這樣我雖死猶生。”1928年6月21日,李主一烈士被反動派槍殺在上海龍華監獄中。
每當聽到這一段歷史,學生的表情總是肅穆而凝重。“學校是一所具有紅色基因的學校,但學校對李主一烈士的資料記載有限,于是我們萌發了進一步探尋李主一烈士革命初心的想法,想到李主一烈士犧牲的地方——龍華。”曙光中學學生萬怡和小伙伴走進龍華烈士陵園進行尋訪,找到了更豐富的史料記載。“英烈精神讓我們欽佩,始終銘記幸福生活從哪里來,才能更好地知道努力前行的方向。”萬怡說。同學們還想借助場館資源,通過加強學校與場館合作,豐富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同學更好地理解繼承李主一等烈士身上所具備的英烈精神,成為新時代的奮斗者。
曙光中學的辦學歷史中,還有許多革命志士的身影,值得悼念和銘記。學好校園的這一段紅色歷史,是每一個曙光學子堅定紅色信仰的動力。
爬雪山、過草地、大會師……長征經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表現了怎樣的精神和氣概?對今天的學子,長征精神有何意義……高一(3)班學生在全新的長征主題教室里接受了《長征——英雄史詩》的第二講《長征精神的時代內涵》的課程學習。主講人張彥斌老師配合多媒體播放的視頻資料、圖片、行軍路線圖,講述了長征的歷史背景,形象直觀地勾勒出長征之路,解讀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姚盛、張斯涵同學走上講臺,為同學們講述紅軍長征路上血戰湘江、遵義會議、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大會師等重要歷史事件。這堂課讓同學們感受到長征的艱苦卓絕、英勇頑強以及長征精神的時代內涵。張斯涵說:“通過學習了解了紅軍長征歷程上的種種艱難困苦,正是他們的浴血犧牲,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要學習紅軍艱苦奮斗的精神,錘煉意志品質,傳承紅色基因,做對國家有用的人。”
“從重溫先輩的長征故事,到長征精神的時代意義,學生通過傳唱誦讀長征紅色經典、交流讀書筆記、設計紅色旅游項目等,學習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張彥斌說。
【銘記紅色傳統,代代曙光人傳承】
銘記紅色傳統,賡續紅色基因,需要一代代曙光人用行動去傳承。今天,新時代的曙光學子,能為國家富強做些什么,是留給每一個曙光學子不變的“人生命題”。
2001年,搬入新校區的曙光中學學生自發成立志愿者服務隊,在兒童福利院、敬老院、公園、醫院開展“曙之光”志愿服務。學校藝術老師馬彥龍臨近退休,他根據手中僅存的一張李主一照片,創作烈士雕塑遺像。“作為藝術老師,以自己的特長,希望通過這件藝術品,讓一批批學生記住,幸福是千千萬萬的烈士鮮血換來的。”
學校以“紅色精神培育”為主軸,形成“旗幟”特色課程體系,串聯起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如特色厚植課程,借助“紅色基因”課程群和學校特色場館,在浸潤感悟中引導學生樹立人生理想。在特色課程實施中,學校構建“課堂學習”“活動學習”“研究學習”等10余種多樣化、多渠道、多維度的“洪爐多元學習空間”,貫穿德智體美勞“五育節”,整合校內的“一館九室一基地”(洪爐校史館、長征教室、農耕基地等)以及校外的“紅色精神聯盟校”、市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資源,助力課程實施,育人特色鮮明。
曙光中學校長程立春說,學校始終堅持“布置洪爐鑄少年”的辦學理念,以繼承和培育“紅色精神”為重要教育元素和載體,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在服務社會中實現個人價值為人生理想,具有家國情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