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對找工作的認知,跟我們那時已經不太一樣了。”上海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許科最近得知,他的一名學生畢業兩三年,遵循興趣當上網絡作家,目前已出版了好幾部小說作品。
2021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各類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零工市場建設,廣開就業門路,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創造更多公平就業機會”。當靈活就業與互聯網帶來的技術與新業態相遇,能否為大學生就業開辟新的藍海?
利用互聯網“獨立工作”
在上海大學外語學院,很多人知道有位叫小軒的學生是B站(嗶哩嗶哩)上的知名UP主(上傳視頻的內容生產者)。大一剛進校起,他出于興趣制作了多部美妝教學視頻,深受歡迎,至今積累了超過90萬粉絲,這些“流量”也為他帶來了不少收入。如今雖然才大三,但小軒已經在思考畢業后的就業方向。日語專業的他初步決定,大學里學到的知識不能白費,接下來一年多學習時間內要好好精進日語,未來在視頻內容形態上轉型,生產更多高質量的日語翻譯類視頻。
許科指出,從勞動關系來看,靈活就業指的是就業者由企業聘用固定工轉變為勞動者自由靈活地選擇企業提供服務。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推動了勞動力市場的轉變,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層出不窮,做設計、做直播、在線教育等大量新崗位被創造出來。
在此基礎上,利用互聯網可快速匹配供需雙方的優勢,產生了經應用程序接洽的按需工作形式,這是一種范圍更廣、更為靈活的人力資源分配,擁有文化、設計創意等高技能的大學畢業生開始進入這一領域,就業的新藍海應運而生。
“或許有人會覺得,大學生是因為就業難才不得不去靈活就業的,客觀來說,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但并非主要原因。”許科認為,已經有越來越多畢業生將靈活就業作為基于自我價值實現的主動選擇,在顛覆傳統雇傭關系的新工作模式中,獲得更多就業、工作選擇權。
在她看來,選擇靈活就業的畢業生若想獲得成功,素質要求相對更高。例如,網絡寫手可能需要日更萬字,否則讀者容易流失,這需要極強的自律和創意產出能力。新業態、新就業模式下的“獨立工作”,對就業者的業務能力、心理素質帶來考驗。
高校就業指導需要完善
與此同時,教育界人士認為,就業從來不是“單獨的事兒”,學校和社會的推動和保障不可或缺。
同濟大學就業中心負責人方雅靜認為,大學生以多元方式參與勞動力市場將成為長期現象,這是社會經濟及技術發展,以及青年職業觀念變化共同決定的。過去,就業者在勞動組織中找到歸屬感,而當下,互聯網則足以支撐工作及可持續發展所需的物質環境。
高校在開展就業工作中應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重點關注如何順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為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就業培訓、就業指導和就業跟蹤服務。教育評估也有必要弱化甚至取消高校畢業生三方協議簽訂率的評估與考核,更側重于畢業生離校后的就業狀況跟蹤監測,及時了解該群體的就業現狀,為其提供必要的長期就業服務。
高校對就業理念的指導也需完善。首先,要告訴有靈活就業考慮的學生,不能過分樂觀;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要指導學生在靈活就業中如何面對“同類競爭”,如何確保穩定的客戶群。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攝影專業畢業生陳億舟走過從靈活就業到自己創業的路。小陳在前期“接活”過程中發現,奉化老家在攝影外包業務方面不像上海這么成熟,他就從攝影外包做起,通過優秀的業務能力,積累資金、積累人脈。很快,他發現當地不少企業不僅對攝影服務有需求,對售價相對較高的攝影設備同樣有需求。經過兩年發展,他創設的設備共享平臺已經有聲有色。
社會管理面臨新的挑戰
“靈活就業并不是個新概念,在人類生活中一直就存在多樣化的經濟活動方式。靈活就業是相對于現代化大工業生產的就業形式,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也存在多樣化的靈活就業。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現代社會的靈活就業還將進一步發展。”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任遠說。
如何在互聯網技術發展、更多高技術人才涌入的大背景下,更好地發揮這一人力資源重構的優勢,讓其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成為最鮮活的亮色之一?在社會管理層面,面臨新的挑戰。
首先,不同于傳統就業,新就業活動存在勞動關系模糊、就業責任主體不明確等現象。特殊的用工方式和勞資關系如何更好地納入現行勞動關系的調解范疇,需要法理上進一步界定明晰。
其次,相當一部分新業態下的靈活就業依托于業內中介平臺——企業發布任務,勞動者接單,兩者交易核算、相互評價、權益維護等均在這一平臺上。這些平臺的管理是否完善、能否引導更高水平的任務發布及更高水平勞動者入駐,都對就業環境有很大影響。
同時,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也應逐步完善,為大學生選擇多樣化的就業方式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