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5月25日電(王文娟 李思潤)25日,上海海事法院發布服務保障船舶產業發展海事審判白皮書,此次白皮書采用中英文雙語形式,系統梳理了近年來上海海事法院服務保障船舶產業發展的工作概況,總結了審判工作中形成的機制和舉措,提出了建議,并精選出十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
白皮書顯示,2016年至2020年,上海海事法院共審結船舶產業相關海事海商案件237件。其中,船舶建造類糾紛56件,船舶修理類糾紛50件,船舶配套產品買賣類糾紛60件,涉船舶建造金融糾紛34件,涉船舶建造仲裁司法審查案件30件,船舶修建中介、船舶設計等其他類型糾紛7件。相關案件以合同糾紛為主,占比超95%,與船舶建造相關的侵權糾紛則占比相對較少。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中國海事審判的國際影響力、公信力逐步提升,國內船企開始嘗試在出口船舶建造及相關合同中約定選擇在國內通過訴訟途徑解決糾紛,涉外案件數量呈現上升趨勢。在司法實踐中,出現了新加坡買方在爭議發生后變更仲裁約定改為向上海海事法院提起訴訟并適用中國法律審理的船舶建造合同案件,還出現了適用英國判例法判決的船舶建造傭金合同案件,以及依照公約對英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仲裁裁決進行司法審查等案件。
此外,因船舶產業鏈條各環節緊密聯系,某一環節出現爭議會引發上下游產業相關環節的糾紛。同時,船舶產業與金融服務相關聯,相關糾紛傳導到配套的金融服務領域,容易引發有關金融擔保、建造保險等金融類糾紛。
據了解,為充分發揮海事司法服務保障船舶產業發展的職能作用,上海海事法院創新實踐了一系列工作模式和審判機制。
首先,優化審判資源配置。在崇明長興島國家級船舶產業基地設立長興島派出法庭,拓寬自貿區法庭服務臨港新片區職能,采取船舶產業關聯案件跨部門組成合議庭審理等,形成更好解決涉船舶產業類矛盾糾紛的審判模式。
其次,健全專業高效的工作機制。發揮專業組織優勢完善多元解紛體系,做好涉外仲裁司法審查和外國法查明工作,聘請專家建立技術咨詢人才庫等,提高涉船舶產業類糾紛解決專業水準,努力打造中外當事人信賴的爭議解決優選地。
此外,上海海事法院還主動延伸海事司法服務。搭建溝通交流平臺及時回應船企司法需求,助力船企應對風險挑戰。深化長三角區域海事司法協作,形成服務船舶產業發展的工作合力。
白皮書選取了十個具有代表性的海事案例,反映近年來在船舶設計、船舶建造、船舶工程專用物品產品質量、船舶融資、船舶保險、在建船舶權屬等案件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明確統一的司法裁判標準,規范和引導船舶產業相關主體行為,促進船舶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在立足審判實踐、結合典型案例的基礎上,白皮書還提出了相關建議,比如針對中國船企對外籍船舶進行修理時應收賬款風險管理有待加強、船舶建造合同訂立時考慮風險不夠充分、船舶融資資金用途監管應進一步完善、船舶建造保險條款內容較為簡單容易引發重大爭議等問題,向行政主管機關、行業協會組織、船舶產業鏈條各環節上的企業提出意見和建議,為相關機構和企業完善經營管理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