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上海 展現世紀輝煌
圖①: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 |
進博會
四大平臺作用凸顯
本報記者 田 泓
“今年5月底公司就要正式掛牌了。”在上海浦東陸家嘴濱江寫字樓里,以色列BIE集團中國區總裁伊萬用流利的漢語興奮地向記者介紹剛剛完成裝修的辦公室。
2019年,第二屆進博會上,BIE集團首次參展。展會還未結束,BIE集團就決定落戶上海。第三屆進博會上,BIE集團又帶來城市垂直農場項目和防細菌及病毒感染的納米材料項目,都在展會上獲得良好反響。這讓BIE集團對繼續參展進博會充滿信心,做出了連簽未來3屆的決定。
今年,身兼中國以色列商會理事的伊萬又多了一重責任:幫助更多以色列中小企業參加第四屆進博會。
“買全球、賣全球、惠全球”,作為全球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進博會國際采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四大平臺”作用日益凸顯,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活力。累計意向成交金額從首屆的578.3億美元躍升至第二屆的711.3億美元,疫情之下的第三屆仍逆勢增長2.1%,達726.2億美元。從展品到商品,從參展商到投資商,進博會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第四屆進博會將更加注重提升專業化水平,更加深入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副局長孫成海說,今年進博會將新設生物醫藥、創新孵化等專區,同時還會將“十四五”規劃中涉及的人工智能和碳達峰、碳中和等重要內容納入展會范圍。
太浦河
協同治理實現共贏
本報記者 巨云鵬
上承東太湖,下連黃浦江,一條太浦河自西向東把蘇浙滬三地連在了一起。
太浦河1958年開挖,太浦河治理工程1991年被列為治理太湖骨干工程。作為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道之一,太浦河的作用日益顯著。2016年,隨著金澤水庫落成,上海西南地區數百萬居民喝上了太浦河水。
既要泄洪,又要航運,還要供水;上游是江蘇,途經浙江,下游是上海,太浦河有多重功能,也涉及多方利益,治理之難顯而易見。
上游吳江,紡織業發達,排放物中,銻污染物對環境威脅較大。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牽頭建立太浦河水資源保護省際協作機制,上海、江蘇、浙江等多地參與。
“若監測到降雨,上游企業生產、下游取水活動都要應急聯動、提前準備。”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水資源節約與保護處處長賈更華說,多方協作下,2018年到2020年,太浦河連續3年未出現銻濃度超標事件。
2019年11月1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正式揭牌。太浦河流經的江蘇蘇州吳江區、浙江嘉興嘉善縣、上海青浦區三地一體化推進生態保護,一體化推進綠色發展。在一體化制度創新中,包括太浦河在內的水體跨域治理向著更深處推進。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成立后,在此前各地試點的“跨界聯合河長制”基礎上,三地啟動協同治水,對重點跨界水體實施聯合監管、聯合監測,健全數據共享,強化聯合防控。
賈更華介紹,目前太浦河的上下游生態補償方案正在制訂中,這將進一步推動責任共擔、利益共享、實現共贏。
上海港
航運功能持續拓展
本報記者 沈文敏
登上洋山港四期指揮中心塔樓,俯瞰整個碼頭,4艘巨型集裝箱船一字靠泊,一排排紅色的橋吊、船吊、軌道吊運轉自如,自動導引運輸車來回穿梭,五顏六色的集裝箱上下起落……“這是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自動化碼頭,今年可實現630萬標箱的設計能力。”上港集團洋山港四期橋吊遠程操作員黃華自豪地說。
上海是萬里長江出海口。1978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為7951標準箱,第二年也只有13775標準箱。
隨著城市更新改造、經濟結構升級,加上國際海運的船舶朝著大型化和集約化發展,上海的航運功能開始尋求突圍,并持續拓展。2002年6月,洋山港一期工程打下第一根樁,3年后開港投用。自從2010年躍居全球第一以來,上海港的年集裝箱吞吐量就再也沒有從榜首旁落。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貨物貿易額同比下降5.6%的背景下,上海港卻又一次刷新發展的成績單,全年集裝箱吞吐量逆勢達到4350萬標準箱,連續11年蟬聯世界第一。
“十四五”開局起步之年,上海港愈加生機勃發。
今年第一季度,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1134.1萬標準箱,同比增長21.5%,其中內貿集裝箱159.5萬標準箱,同比增長44.2%。
楊浦濱江
創新賦能轉型升級
本報記者 姜泓冰
“工作疲憊的時候,可以眺望窗外的江景;中午還可以在江邊散步,梳理、調整下工作思路,和同事的交流也更加柔性隨意。”站在楊浦濱江漁人碼頭20層的窗邊,達達集團黨支部書記、公共事務總經理陳治平頗為公司辦公環境的“高顏值”自豪。
這里,如今正在成為上海的一個“在線新經濟生態園”。楊浦濱江的大變身,也是上海經濟發展、環境躍遷的生動縮影。
“十三五”時期,一度環境臟亂、建筑破敗的楊浦濱江,完成了一次令人驚艷的變身:5.5公里長的南段岸線,在拆除了一道道圍墻之后首次貫通并開放,成為城市的公共空間。在這里,最大限度保留住了工業遺存,植樹種花,建設生活和文化設施,打造“歷史感、智慧型、生態性、生活化”的城市地標。
今年1月,15.5公里長的楊浦濱江岸線又有了新的定位:融生態帶、文化帶、創新帶為一體,打造在線新經濟生態園。
楊浦區現已有在線新經濟企業560多家,總產值近700億元,百年楊浦濱江踏上新征程。
陸家嘴
開發開放金融先行
本報記者 謝衛群
在上海,與外灘南京路隔江對望的浦東曾有個渡口,名叫賴義渡;陸家嘴通向賴義渡的路,曾被稱作賴義渡路。因為路太破舊,再加上上海話的讀音,這條路漸漸地就被叫成了“爛泥渡路”。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決策。金融貿易先行是浦東開發開放的突破口。“爛泥渡路”所在的陸家嘴地區成為金融貿易區。
隨著金融先行策略的實施,金融機構陸續進入,陸家嘴地區成為一片熱土,“爛泥渡路”也在1996年10月開始動遷。
經過20多年的奮斗,陸家嘴發生了巨大變化:曾經的“爛泥渡路”兩側,如今矗立著上海中心、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三座超高建筑,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50棟金融大廈鱗次櫛比。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面積不斷擴大,由起初的1.7平方公里到如今的31.78平方公里,集納了870多家持牌金融機構。
如今,陸家嘴金融城集聚了30多萬名金融人才,擁有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中國國際黃金交易中心等,以及占全國40%以上的外資法人銀行、90%以上的外資私募機構和90%以上的外資資管機構。全球500強企業有340多家在陸家嘴成立機構,115家跨國公司在此設立地區總部。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14日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