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今年6月,十一屆上海市委九次全會以此為主題,審議通過《中共上海市委關于深入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見》。
在人民城市建設過程中,上海基層街鎮取得了哪些富有成效的創新經驗,遇到了哪些難點、痛點問題,今后有哪些規劃和暢想?人民網上海頻道與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市民與社會》欄目,以“我們的城市”為主題,聯合推出“上海街鎮書記面對面”系列訪談,今天推送第十期——靜安區靜安寺街道。
靜安寺街道,地處上海市中心城區核心地段。多年來,坊間一直流傳著這么一句話:南京路是全國人民的南京路,而靜安寺是則是老上海、老克勒的靜安寺。足以見證靜安寺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
“老年人多”“老建筑多”“老故事多”“新商圈成熟”,靜安寺街道“三老一新”的特點,在賦予靜安寺響亮名聲的同時,也為街道的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課題。
靜安寺街道黨工委書記洪明銘
如何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事情都做到老百姓的心坎里去?在靜安寺街道黨工委書記洪明銘看來,“社區治理靠人民、社區發展為人民”,讓人民從城市建設的旁觀者、批評者轉變為建設者、管理者,讓共建共治共享真正扎根落地。
攝像/葛俊俊
“老上海”“新商圈”, 打造宜商、宜業、宜居、宜游街區
靜安寺街道很多老式公寓的居住者大多是醫生、教師、藝術家、銀行職員買辦等,他們對文明、修養、品位的追求成為了上海人的主流價值觀和審美品位,同時也造就了靜安寺不同凡響的格調,成為人民上海的縮影。
“這些居住者現在仍在公寓內安享晚年,也形成街道轄區范圍內老年人比例較高的現狀。”據統計,靜安寺街道轄區內60歲以上戶籍人口近1.6萬人,超過總人口的42%,洪明銘指出,這也為靜安寺的為老服務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靜安寺目前共有53處,277幢歷史保護建筑,以及轄區85%以上的風貌保護建筑等。”街道的轄區范圍內邨、坊、里、弄齊全,再加上千年古剎靜安寺廟,可以說是一部值得賞味和閱讀的歷史。洪明銘如數家珍,“這些都是我們的寶貝疙瘩,是我們的歷史傳承。”
而老故事同樣也是靜安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劉長勝故居、蔡元培故居、張愛玲故居、周信芳故居等,每一個故居都是一串故事,都是歷史的積淀,無數的精彩在靜安寺上演,也留下了中國近代歷史濃墨重彩的一筆。
靜安寺商圈
如今的靜安寺,一個“新”字圈出了時代的氣息,也凸顯了靜安寺的生機與魅力。幾十年的發展,靜安寺商圈日新月異,在靜安區首屈一指,榜上有名,去年僅稅收就高達67億元。
“這樣的輝煌屬于人民。”作為聞名滬上的高品位商業商務區和生活居住區,靜安寺街道如何保持商圈強大綜合輻射力的同時,傳承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打造宜商、宜業、宜居、宜游的街區;面對“中心商務區、外圍居民區”的“二元結構”,城區管理如何實現精細;老齡化程度高,白領眾多,如何在服務“兩白”的同時,兼顧少年兒童、家庭困難等其他人群,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新課題。
“有些事情可以讓居民或者企業當家做主說了算”
超大型城市社會治理,本質上也是為人民而治理,靜安寺街道摸索出哪些富有成效的經驗?洪明銘說道:“廣大人民群眾選擇居住或者工作在靜安寺地區,就想把他們的生活過得更好,而需要我們來做的不光是讓他們過得更好,還要過得更幸福、更有意義,更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靜安寺街道
在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上,靜安寺街道的做法是:抱樸守拙、不走捷徑,踏踏實實地去為老百姓做每一件事,做到少瞎操心一些,少越位;多傻做一些,不缺位;往后退一些,多讓位。
例如在美麗街區建設中,針對愚園路的店招店牌整改,靜安寺沒有一意孤行,而是將這條路91個商家納入,共同參與,用商家自己的設計方案成功推動了整改,把愚園路逐步打造成“網紅”打卡地。
又如,靜安區還有144戶居民在拎著馬桶生活,每天早上要去簡易倒糞站或者馬路中間的小道口進行清洗。居民舊改愿望強烈,這144戶“硬骨頭”如何啃下?“我們帶著黨員干部一戶一戶去詢問,通過細致的大調研,最后打出了消滅手拎馬桶的口號。”街道依托“美麗家園”建設,形成“一戶一表”“一戶一策”,不僅成功告別了轄區最后144個手拎馬桶,也溫暖了老百姓的一顆心。
“對老百姓的任何合理需求都要有釘釘子的精神,有一股說到做到、堅不可摧的傻勁”“ 少瞎操心一些,就是不去替老百姓瞎操心”“讓人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環節,甚至有些事情可以讓居民或者企業當家做主說了算”,靜安寺街道知行合一,實現了從街道“獨唱”到街道和社會“合唱”,獲得了全國文明單位五連冠、連續十二次被評為上海市文明社區。
“五個人人”是對“人民城市”的完美詮釋
如何讓不同年齡的人在社區都能找到提升自我、展現才干的機會,努力創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洪明銘通過街道生動的案例對此進行了闡釋,他認為,“ 五個人人”就是對“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的具體詮釋。
其中,“五個人人”包括: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
洪明銘說道:“在靜安寺街道不一定要拿多重的獎,不一定要拿多大的牌,對于我們來說,出彩就是在我們的整個社區發展當中,每個人找到自己的定位,每個人體現他的自身價值,這就是真正找到了出彩的機會。”
老年志愿者為靜安公園園藝工人送上帽子和圍巾
班前一小時項目,白領志愿者在華山醫院為老人服務
靜安寺街道轄區共活躍著8000余志愿者,培育200余個志愿服務團隊,近年來共開展志愿服務項目1800個,形成50余項特色品牌項目。今年,街道指導的“千人幫百家”等為老服務系列項目獲得全國最美志愿服務項目,“幸福白老匯”獲“第三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
華山路303弄部分房屋日照時長不足,微網格議事廳討論建議建造一塊共享曬衣場,最終居民出點子、企業想方子、政府出票子,成功建成了廣受群眾歡迎的“七彩晾衣場”。街道通過“區域化黨建”和“網格化黨建”,發揮老百姓“主人翁”精神,將他們的想法由黨支部這個“戰斗堡壘”進行收集,切實將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靜安寺街道服務商圈白領,建樓宇黨建高地
華怡園是上海中心城區第一個探索老舊公房加裝電梯的小區,前后歷時8年多,“摸著石頭過河”,如今小區4個樓棟全部成功加梯,這不僅得益于出臺政策的不斷推動,更體現了強有力的黨建引領、社會支持和居民自治。這也是“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的生動體現。
2006年起,靜安寺街道率先提出“為老助餐”服務,為孤老及行動不便老人提供助餐,如今每年助餐總量超過43萬客。“40余萬客全年無休,包括大年初一及節假日,為我們的老年人送上熱乎乎的飯菜。”此外,率先一步開通“醫養直通車”,將三級甲等醫院的優秀專家和醫療力量下沉到街道、下沉到社區、下沉到真正需要服務的家庭中去,讓生活和居住在這片土地的人們切實感受到溫度。
為老助餐服務,每年助餐總量超過43萬客
第五個“人人”,在洪明銘理解中,就是要有家的感覺,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例如在疫情期間,做到了“看家護院”,街道100余名機關和居民區黨員干部、1000余名居民黨員骨干、2000余名企業和單位黨員志愿者戴起紅袖章、穿起小馬甲、拎起小喇叭,拿上額溫槍,真正把自己的社區當成自己的家。
“靜安寺街道對人民城市的建設推進尚處在初步階段,成效還需要不斷鞏固和提升。”洪明銘表示,接下來,街道將著重在城市精細化管理上下功夫;著重推進“一網通辦”“一網統管”這兩項“牛鼻子”工作,暢通城市生命體、有機體在一線的“末梢神經”,以打造“同心家園、幸福社區”為核心,努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靜安寺街道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