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一陣暴雨過后,雨水順著屋檐滴滴答答落在紅色的木門框上。住在楊樹浦路2569弄24號一間小閣樓里的蔣松彪抬起頭,透過生銹的鐵窗枝,透過弄堂里橫七豎八的黑色電線,望向窗外那一抹狹小的天空。這樣的“景觀”他看了62年,如今終于告別。
截至當天18時,楊浦區定海路街道129、130街坊“二次征詢”正式簽約首日共有2579產居民簽約,簽約率達到97.03%。伴隨著這塊楊浦最大的毛地地塊正式簽約第一天即以高比例生效,3600戶居民將告別蝸居舊里、手拎馬桶的日子,迎來新生活。
四代同堂的百年老宅
129、130街坊東至貴陽路,西至隆昌路,南至楊樹浦路,北至海州路,涉及居民約3600戶,是今年楊浦啟動的戶數最多的舊改項目。基地里有一大片居民區因姓沈的居民較多,又被稱為“沈家灘”。
“百年沈家灘”,連房間中央的木梯,據說也有上百年歷史,身材高大的蔣松彪每天沿著梯子,貓著身子爬到閣樓上睡覺。樓下屋內一張窄窄的床上,蔣松彪87歲的老母親黃元英正樂呵呵地吃著面條。吃過這頓午飯,他們一家九口將動身,分別搬到位于松江區和寶山區的新房。
今年4月,舊改的陽光照到了沈家灘,但陽光下也有煩惱。老蔣家40平方米的房子舊改拿到了600萬元,而他家有九口人需要安置,剛開始在分配方式上難免存在矛盾。居委干部與征收組的經辦人員結對挨家挨戶排摸居民情況后,上門幫忙調解:“老大人多,兒子兒媳上班要靠近中心城區,弟弟這邊還要帶著老母親,大家都互相體諒體諒,不要因為舊改傷了感情……”
協調小組耐心地給老蔣出謀劃策,讓雙方在分配和買房上達成了共識。如今弟弟夫妻倆在松江區買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今天就要帶著母親搬到過渡房居住。蔣松彪一家五口房子買在了寶山區,新房子100多平方米,兒子兒媳到人民廣場上班,坐地鐵只要半小時。
沉睡舊里變城市綜合體
129、130街坊位于楊浦濱江南段黃金地段,與國際時尚中心和電廠地塊相望,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然而作為楊浦最大的毛地地塊,其實現舊改征收的背后還有一段曲折的歷程。
2004年該地塊協議出讓給上海合生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當時曾先期啟動了部分居民的動拆遷工作,后來卻由于實施單位改制、開發企業資金房源不足等種種原因,于2005年停滯,原有拆遷許可證此后一直廢止。
2017年6月,原開發單位合生公司提出重啟該項目的意向,這也讓二級以下舊里的居民看到了轉機。楊浦區舊改辦與合生公司當即就重啟該項目涉及的政策、房源、資金成本等進行研究討論。經過歷時3年的投資評估、反復論證等工作,合生公司辦妥相關前期手續,成功融資征收和開發資金后,重啟項目終于萬事俱備。
為了給老居民留下回憶,定海路街道和居民區黨組織組織專人為居民和老房子、老鄰居合影留念,用口述史的方式收集發生在弄堂的老故事,收集老照片、老物件,記錄下地塊內的發展變遷。未來,這里將成為楊浦濱江一處百萬平方米建設規模的城市綜合體,還將引入全球百強企業總部、世界頂級商業品牌等落地。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黃尖尖)